“娃娃鱼”和凉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粉从原料上看,大米、红薯、土豆、各种豆类磨浆,都能制成粉;从形状看,粉条、粉丝、粉皮、粉团均有;从做法来看,烹炒、煮汤、凉拌、油炸均可,有冷有热,有荤有素。亳州有两种粉非常有特色,令在外的游子魂牵梦萦,一是“娃娃鱼”,二是蒜焖凉粉。

娃娃鱼是国家保护动物,但我们这儿说的“娃娃鱼”是一种调凉粉,流行于亳州的大街小巷。小时候,学校门口,都有卖“娃娃鱼”的商贩,花上两分钱,就能美美地喝上一碗。至于为什么叫“娃娃鱼”,似乎没人能说得准,一种说法是“娃娃鱼”似小鱼,深受孩子们喜欢;还有一种说法是它的形状确实像国家保护动物娃娃鱼。

“娃娃鱼”制作简单。红薯淀粉按一定比例加水,加热成粥糊状,放在漏勺内不断摇动,小孔内就不断滴出两头细中间粗的粉,呈小鱼状,遇凉水固定成形又增加弹性。老板把“娃娃鱼”提前制作好放在桶里,带上调料就可以走街串巷去卖了。

“娃娃鱼”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喝。老板盛出一碗“娃娃鱼”,加上味精、盐、酱油、醋、香油和蒜泥,用勺子调好就可以喝了。“娃娃鱼”极为滑嫩,小勺子一下能舀两三条,非常容易从勺子里滑出,似乎在跟你捉迷藏。小时候兄弟姐妹抢着喝“娃娃鱼”,情急之下勺子都不用了,端起碗来一口就能喝个精光,比稀饭更易入口。喝“娃娃鱼”最好在盛夏,喝起来辣辣的,酸酸的,滑腻柔嫩,清凉可口。夏天天气炎热,食欲不振,一碗“娃娃鱼”下去,顿时觉得神清气爽,食欲大开。

而凉粉的原料主要是豌豆,这自古是文人雅士的所爱。《诗经》中我最喜欢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出自《采薇》,“薇”就是豌豆苗,民间多用其做菜。嫩豌豆采摘后可生食,甜丝丝的爽口生津。成熟的豌豆浑圆碧绿,可熬粥煮食,也可制成多种糕点小吃,做凉粉就是其典型用途。

凉粉大多是自家制作。将豌豆淘洗干净浸泡一天,泡发后用石磨打成浆,加清水搅拌,一勺一勺舀进特制的布单中过滤,去除渣滓,再澄清后倒掉清水,剩下的浓稠浆水用来做凉粉。柴锅生火添水,将浆水放进去文火慢煮,不断搅动防止粘锅,直到颜色逐渐变得青白,清香散出,将其装入特制容器,放凉就成型了。

新做成的凉粉晶莹剔透,细嫩硬实,切块后加入油、盐、青椒、油辣子拌匀,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拌凉粉。凉粉也可以与猪肉同炖,加入青菜,荤素搭配,吃起来口味独特。随着物质的丰富,凉粉的吃法也更为多样,人们用它炒鸡蛋、炒青菜、做包子、做饺子、卷烙馍等等,是人们食谱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也是各类菜场的必备品。

到了秋冬季节,“娃娃鱼”喝起来太凉,蒜焖凉粉就走俏了,这是亳州人最喜欢的凉粉做法。亳州的蒜焖凉粉久负盛名,据说清朝时期就声名远播。炒凉粉一般用平底铁锅,将大量的切好的粉块摊上,加上油、盐、醋、酱油、蒜泥、青椒粒等物,用一把小铲子快速翻炒,每炒几下,就用一只硕大的大碗,倒扣在凉粉上,然后再炒、再将大碗倒扣。大约十分钟后,蒜焖凉粉出锅,就可以一份一份地卖了。

亳州的蒜焖凉粉,最大的特色就是浓浓的蒜香,在寒冷的天气里飘得更远,让人直咽口水,难以抵御。刚出锅的凉粉,细嫩透亮,闪着油花,夹起一块,吃起来热乎乎香喷喷,清香滑软,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蒜焖凉粉用烧饼夹着吃,更是百吃不厌。

卖“娃娃鱼”、卖蒜焖凉粉,都是小生意,商贩们大多没有店面,他们或隐于街头巷尾,或穿梭在大街小巷。在亳州,从事这类小吃的人数众多,他们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生活,守住家乡的老味道,给返乡的游子以惊喜。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