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一生,还是一年,七夕都是绕不过的时间节点。或许会仰望璀璨星空,或许会被某颗星点亮,闭眼或低头的一瞬,或许会有人打心中冉冉升起,或许会有人从眼前一闪而过。抬首低眉,天上人间。
年少爱做梦的年纪,最喜欢仰望星空,浮想联翩。放牛时,对牛絮絮叨叨,希望牛开口说话,撞见一个美丽的仙女。这是我的童年,也是人类的童年。《诗经·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很酸,很可爱。
先秦时,人是幸福的,有大把的时间,望天,神游。立秋后,凉意如纱,从夜空剥落,赋予星辰梦想和传说。那波光闪闪的星河,就是银河。河东,四颗呈菱状的星,像织布用的梭子,坐在梭子前的亮星,就是织女星。河西,三颗星,中间亮的像父亲,两边稍暗的像孩子,就是牛郎织女星。于是,两颗星,就凝聚了人间万千故事。
秦朝如流星划过,尽管短暂,秦简里依然有相关记载。“日书”就拿牛女二星做反面典型,强调结婚日期的重要性,一旦选错,就会像牵牛和织女,婚姻难长久。彼时,牵牛和织女,可以说是无生命的星宿,也可以说是有生命的人。倘若给秦足够的时间,七夕的故事肯定会更加有血有肉。所幸,秦以降,还有405年的两汉。
西汉时,织女星已孵化出织女,并进化为神女。《淮南子·俶真》说:“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有些“杯具”,织女作为“真人”的背景出现。到东汉,她才成为女一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承秦制,牛郎织女的故事亦然。《迢迢牵牛星》奠定了故事的情感基调和色彩。此后的演绎,不过是一点点打通天上人间,丰富起承转合的细枝末节,满足天马行空的异想天开。
混乱的南北朝,牛郎织女尚有一夕欢聚,自己呢?女人夜不能寐,穿针乞巧消愁:“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大唐盛世,乞巧也被发扬光大,从华清宫到民间,蔚然成风。后又有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加持,加上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妙笔生花,七夕终于摆脱牛郎织女仙人的禁锢,代言了人间“神仙眷属”的爱情。
唐后的故事,按唐宋传奇和明清小说的套路,牛郎坠落人间,成为凡人。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上演。恶嫂子、坏王母、善老牛、乖孩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悲欢离合交错。还是秦观给这场爱情兜了底:那一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此外“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主打一个自我安慰。
日月之下并无新事。天上是人间的蜃楼,人间是天上的虚像。七夕则是那光影的折射点,照着未竟的天上,也照着未了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