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曹操(155-220年)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又充满魅力的人物。作为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领袖以及文学家,曹操不仅在乱世中统一了中国北方,为魏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一生征战四方,曹操对于他的家乡谯县,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亳州市,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情感和紧密的联系。
从可以查阅到的相关史籍的记载里得知,公元173年曹操离开家乡,至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期间共八次返回家乡,分别是公元177年、187年、189年、202年、209年3月、209年7月、213年、216年。这八次返乡,有的是为了避祸,有的是为了兵败后休整,也有的是回家看看故旧,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充分表明曹操希望能够在故乡积蓄力量,为再出发“续航”。
在曹操看来,故土是其成长、发展、成就伟业的根基,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精神上的归宿。少年时期,曹操在这里接受了初步的教育,并且受到了家庭环境的熏陶,父亲曹嵩的严格教导和母亲邹氏的温柔关怀共同塑造了他坚强而又细腻的性格,这段经历让曹操无论日后成就多大事业,都未曾忘记自己的根源所在。
随着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曹操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然而,在外奔波的日子里,曹操从未割舍对家乡的思念。据史书记载,每当战争告一段落或局势稍有稳定之时,曹操总会设法回到亳州,看望亲人、祭奠祖先。比如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战胜袁绍,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率领军队回到家乡,在家乡颁布了著名的《军谯令》,内容如下: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这些返乡之旅不仅是对家乡故人的怀念,也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除了通过人生关键时段返乡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思乡之情,曹操还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例如,曹操在《却东西门行》中,明确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作于公元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以及兵败后的惆怅,自然心生苦闷。可以说这时候的曹操,想家了!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老将军四方征讨,一生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他非常的思念故乡。狐狸要死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它出生的那个山丘上去。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曹操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文字之上,流传至今,成为后人了解其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名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曹操十分重视家乡的发展建设。他在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亳州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修建水利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地方治安管理确保民众生活安定等。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曹操虽然一生戎马倥偬,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来自哪里。正是这份深厚的家乡情结,让他即使在最艰难时刻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曹操及其家族的故事已经成为亳州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当人们走进亳州这座古城时,仍能感受到浓厚的三国文化历史氛围。曹操公园、魏武祠、曹操运兵道、魏武大道、魏武广场……这些和曹操相关的地方,足以证明其在家乡人心目中的地位,而随着曹魏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也使得曹操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起来。
蒋海涛/文 魏强胜/图
编辑:赵菲菲 校审:支苗苗 审核: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