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黄豆的成熟,是从一片片豆叶开始的。

豆叶,变黄——从下到上,从枝杈到枝梢。

豆叶变黄,一定是从一株豆棵的最下方开始的。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是叶片边缘黄,渐渐,浸向叶心,直至一片豆叶,完全变黄。豆叶初黄,很美,那份黄,透着一种黄金般的质感,你会感觉出一种金石般的硬朗。

最下方的豆叶开始变黄的时候,豆荚内的豆粒,已然饱满,只是还没有变硬,还没有变黄,豆粒青青,豆荚青青。此种状态,谓之“青豆”,这个时候,也正是吃青豆的时节——中秋前后。

乡下孩子野,青豆时节,最喜欢出坡,烤青豆。简单极了:就地取材,堆一堆柴草,拔几棵青豆,带叶带棵,一同烤;干柴烈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豆棵于火堆上不停翻转,豆叶烧尽,豆秸烧黑,青豆也就烤熟了。趁热剥食,呵口呼气,青豆的自然之香,氤氲而出,弥漫四野——那感觉,真个叫做美。

豆叶,黄到一定程度,边缘就会蜷曲,在蜷曲的过程中,叶片变黑变枯,甚至连叶梗也枯了。直到有一天,秋风一吹,咯吱一声,一片片叶片,凋零而下。此时,豆荚开始变黄,豆粒开始变硬。这个过程中,豆棵的伴生物——豆虫,也长大了。

豆虫,是专生于豆田的一种秋虫。

长大了的豆虫,很肥,圆滚滚,在豆叶间蠕蠕而动。豆虫,看上去,有些吓人,但此时的豆虫,却是一道时令美食。豆虫体内,一肚子的蛋白,可炸而食之,亦可烤而食之。

我曾在一所乡村中学工作几年。

伙房的大师傅,嗜酒。在卖完饭菜之后,总会小酌。秋天,豆虫肥腴之时,他小酌的佳肴,就是两只豆虫。不多,每次只有两只,他是油炸,油炸后的豆虫,表皮焦枯,体型膨胀变大,内里蛋白凝结,外焦里糯,咬一口,满口是糯糯的虫香。

虫香,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难说,难说,只能说,仿佛秋风过野。

豆虫,很奇怪,只吃豆叶,不吃豆荚。豆虫,在豆叶上蠕蠕爬过,豆叶上,就会留下一道道裂缺或者洞窟。裂缺、洞窟,削弱了豆叶的光合作用,于是,豆叶加速枯败。本来豆叶密集的豆田,会因此荒疏起来,黄豆的成熟,因此而加速。

豆叶枯黄,凋落到一定程度,一株豆棵,就只剩下棵梢和枝梢处留的几片豆叶了。这几片豆叶,高高地挑着,色彩黄黄,孤寂、飘摇,秋风瑟瑟中,翩翩如蝶舞,是起舞的黄蝴蝶。

此时,豆荚变黄,变黑,变枯,已经完全成熟。站立田头,放眼远望,大片的豆田,裸露着的,全是一串串的豆荚,灼目极了,也丰实极了。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丰收”二字的意蕴。

晴朗的中午,你站立田头,就会不时听到噼里啪啦的声响,那是豆荚在爆裂。一粒粒黄豆,顽皮地跳出豆荚,金星一般,闪烁着——仿佛是一种催促,催促着农人,赶紧收割。

垂首,再看看地面,地面上,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豆叶。豆叶枯黄、干燥,风吹过,发出唰唰唰的声响,仿佛在咏一首叹息的挽歌。

豆虫,也不见了。豆虫哪儿去了?

此时,豆虫们都已钻入了地下,静静地等待着变成一只只虫蛹。

第二年春天,农人翻耕豆田,虫蛹被翻出——深红的色彩,带有一个鼻勾,蠕蠕而动,也让人觉得可爱。

油炸之后,又是一道美食,农夫以之佐春酒,亦佳。

咬一口,是虫蛹香,是去年的秋风香。顿然,感觉秋风飒飒,曾经的豆田,豆棵拂拂,豆荚串串……如在眼前。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