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说实话,我不爱洗碗,没技术含量不说,关键它出力不讨巧,金子都贴在掌勺人的脸上了。不信你看看餐饮店的招聘信息,洗碗工的工资是最低的。

我们家兄弟姐妹四个,在那个年代,不算多,常见。为了从小培养我们的劳动意识,父母商议决定洗采取轮流值日制度洗碗,早中晚三餐,由姐姐、我和弟弟负责承包洗碗,妹妹年龄尚小,免了,负责监工。父亲还特意画了一张洗碗值日表格,众目睽睽,一目了然。

一家六口人,吃完饭伺候锅碗瓢勺筷是个苦活累活,满满一大盆,洗起来是要费时费力的。起初我们还比较新鲜好奇,洗起碗来一脸灿烂,系上围裙,戴上护袖,时不时还哼着小曲,累并快乐着。那时候没有洗洁精,我们就用淘米水洗碗,废物利用,节能环保,去油效果甚好。一个个油腻腻、脏兮兮的碗碟在水、抹布和手的合力之下露出白净净的身段,有些还不时显摆着它显赫的身份,景德镇产的青花瓷蓝边碗、祁门产的花边碟盘,似乎在提醒着我们,手下留情,小心一点,我们也算是工艺品哟。看着碗柜里洗得干干净净,摆放整整齐齐的碗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时间久了,新鲜感过去,洗碗便成了累赘。我是负责晚上洗碗的,有时候实在厌倦了,晚饭后我就揉着一团纸,慢吞吞地朝着公厕挪着步子,在里面一蹲就是半个多时辰。回家一看,碗已洗净,不是姐弟代劳,就是父母实在看不下去了。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谈起这个话题,他们仍旧“义愤填膺”。

我堂兄跟我有一拼,谈恋爱时十二分的勤快,天天抢着洗碗,谁跟他争他跟谁急。结婚后似乎变了个人,吃完饭便找不着人了。一日他岳母实在憋不住了,问了一句,“你小子现在怎么不轻易出手了,都是我姑娘洗碗?”堂兄道:“红本本拿到手,意味着洗碗也就毕业啦!”把老太太气得直翻白眼。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连上学、放学的书包都是大人背着,生怕他们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哪里舍得让他们洗碗,从而导致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好是坏,令人深思。

倒也不必太过焦心,一旦离开父母怀抱,没了指望,洗碗对他们来说,跟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必然会自然而然去从容面对,轻松拿下。

据说有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总,管理着数万人,日理万机,但只要在家吃晚饭,洗碗都是他亲力亲为,他们家的阿姨都说,这样的男人能干大事,但出不了大事,因为他的双脚始终接着地气,飘不起来。

听说现在有一种家电叫“洗碗机”,品牌很多,功能也越来越全,反正我没用过。能不能洗得干净况且不议,什么都让这个机那个机代劳了,那么人类还干点啥?我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替代的,居家过日子太科学化了会让人类的基本功能有所退化。

是不是扯得有点远了,洗碗既是日常的家务活,你张口吃饭,就要动手洗碗。洗碗也是最简单最现实的家庭责任的表现形式,在锅碗瓢盆中奏一曲交响乐,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