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干,又名贡菜、响菜、苔菜、山蜇菜,菊目菊科莴苣属植物。农村人闲不住,每年的谷雨、霜降前后,农作物都在田里生长,相对农闲的时节,亳州就会出现苔干收获的场面。苔干是苔干菜脱水处理的产品,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经济作物。
苔干与莴苣不同,前者茎长而细,后者茎短而粗。收苔干讲究恰到好处,收得太晚则质地较老,纤维多,易空心,品质下降不好吃;收得太早,苔干太嫩,则影响产量。天气也很重要,阴雨天晾晒容易发霉变质,阳光太暴晒又容易晒成白条。收获苔干,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到了合适的天气,全村人都行动起来,从地里割了苔干,运到院子里加工,一片繁忙景象。
苔干的收获与加工自成一体,包括去叶、刨皮、剖条、晾晒等工序,本地人概括为“打叶刨皮、利刀出菜”。苔干能长到一米左右的高度,打掉密密的叶子,用特制的利刀刨去全身的外皮,呈现出苔干晶莹剔透、青翠欲滴的质地。剖条是个技术活,把苔干放在板凳上,用刀尖切成细条,要求刀刀笔直、厚薄一致、长短一致,顶部一端不剖开,方便搭晒。
苔干收获的季节,家家的房前屋后都支起了竹竿,拴上了绳子。人们把剖成细条的苔干一个个挂在绳子上。那时的村里,到处晾晒着一道道苔干条,似翠玉做成的门帘,绿浪在微风中起伏,风里的苔干清香沁人心脾。只要两三天的好时光,苔干水分蒸发萎蔫,就是晾晒成功,可以上市销售了。苔干成品色泽青绿,清香缭绕,古时称之为“翡翠绿”。苔干经清水泡发,就会变得“色泽翠绿,响脆有声,味甘鲜美,爽口提神”,以“清新素雅”著称。被打掉的苔干叶子也不浪费,晒干之后可以长时间保存。天气寒冷的季节,亳州人喜欢吃豆面条,加入一些苔干叶子,面条别有一番清香之味。亳州的包子铺,有用苔干叶子加肉、粉丝做成干菜包子,吃起来香浓有嚼劲。
苔干可单独成菜,也能与多种食材搭配;可以凉拌,也可以热炒炖煮。凉拌苔干讲究原汁原味,泡发后切段,只需油盐,免得酱油、醋之类的调料破坏其自然清香。苔干素雅,与猪头肉之类的荤菜一起凉拌,荤素搭配,好看又好吃。苔干甜淡解腻,炒肉最合适不过,荤素中和,美味可口。种植苔干的人家,销售时总会留下一些,过年时用肉汤炖了吃。
我国是苔干原产地,种植历史有两千多年,在亳州市涡阳县与江苏邳州是地理标志产品。义门镇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与涡阳县交界处,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江苏邳州距离亳州不远,据《隋书》记载,早期苔干由古涡国(即亳州一带)传入,可见亳州地区苔干种植历史之悠久。从现代科学角度看,亳州地处涡河之滨,气候温和、水分适中、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土壤含沙量适中,适合苔干生长,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
在亳州市涡阳县一带,苔干的故事与老子相关。两千多年前,涡阳发生瘟疫,老百姓四处逃亡,但是在老子居住的天静宫中长有一种草,吃了居然人畜安康,人们认为是老子在护佑家乡人民,这种“神草”就是苔干。还有一个版本是,天静宫里长着天静草,有止血功能。老子是从他母亲腋下出生的,一出生就须发皆白,母亲惊惧之下变得身体虚弱,老子用天静草为母治病。天静草就是今天的苔干。
传说归传说,苔干确实是健康食品。据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分析化验,苔干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疗价值,含有20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及氨基酸,具有降血压、通经脉、活血健脑、开胸利气、壮筋骨、抗衰老、清热解毒、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功效,食疗价值高,素有绿色食品、天然保健食品之称。
人在外地,有时去菜市场,见有卖苔干的,我会问一句:“这苔干是哪产的”,听说是亳州,一股暖流不禁在心底涌动起来。吃苔干的时候,脑海中不禁浮现起当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收苔干的场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