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苏轼对友人董传的评价,用于我们蒙城的“一人巷”,也恰如其分,没有丝毫违和感。
“一人巷”比邻新民街,也就是批发街。街如其名,东西街上南来北往的人,也像批发一样,比肩接踵,络绎不绝。“一人巷”仿佛是批发街按下暂停键,抑或发了一下呆,朝旁边人家一转身,隐于幽巷之中,在喧闹中呈现出静谧的一面,颇有几分大隐隐于市的韵致。
走进“一人巷”,就走进苏轼的《和董传留别》。青砖、老墙,都是源远流长、历经沧桑的古籍,灰瓦、老屋都是布衣青衫、皓首穷经的儒生。在小巷里行走,也是在典籍里漫步,人像一枚汉字,也像一个书童,在时光里深入浅出。两三矗立的楼房,又会不时提醒你,历史很深,光阴很浅。批发街的喧嚣,也不时隔空向你喊话。在“一人巷”,并非一人,古与今比邻而居,就像400多年前的何、李两家。
明朝嘉靖年间,何、李两家为建房,因一墙之争诉诸官府。两家都是大户人家,官府久断难决。何家为打赢官司,就修书给在京城做官的何惟憼,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和诉求。何惟憼想起过去两家人守望相助的点滴,感慨万千,回诗道:“千里修书只为墙,一墙不要让一墙。地过千年转百主,不知谁墙是谁墙?”何家人遵照嘱咐,让李家一墙。李家很感动,也让一墙。于是,便留下“一人巷”的佳话。
300米的幽静小巷,装订起400多年的历史卷帙,在时光的沉淀中,成为沧海遗珠。眼前,何、李两家的房子早已不存,他们的后人也大都散落异地,但各让一墙而流芳的“一人巷”,却在人们心中传承下来。无论是“一人巷”的逼仄小巷,还是多车道的宽阔马路,迎面相遇时,都会侧一下身,让一下路,在各自面前让出一条大道。
一个孩子,背着书包,一阵风似的走来。孩子后面,跟着他的爷爷或外公,走得风和日丽。我侧起身,闪出半个人的空间。孩子和老人同样侧起身,闪出半个人的空间。我们相视一笑,各奔南北。
感恩相遇,感恩“一人巷”。每次经过小巷,都如沐春风,与春风同行。人活于世,生命是一座房,也是一堵墙,为人遮风挡雨,给予身心栖息之所,但它绝不是隔阂与阻碍。若能将温暖与包容惠及邻里和路人,生命便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一人巷”的故事不是一个人书写的。人生漫漫,以感恩之心待人,以君子之风待事,才能在岁月长河中行之则远。“一人巷”很窄,需两人同时侧身才能通过;“一人巷”很宽,一旦打开内心的道德小径,就是人间大道。
走出小巷,寒风有些刺面,浑身却热络、通透。内心深处似乎也延伸出一条幽巷,像“一人巷”伸出一条新根,抑或发出的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