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炒、烹、炸、煮,多种烹饪技法中,油炸格外具有诱惑力。对高热量、高油脂的追逐,是人类的本能。中国的油炸食品应有尽有:肉类要炸,比如炸酥肉、锅包肉、炸肉段、炸鸡、炸带鱼、炸香肠;蔬菜要炸,比如地三鲜、炸藕盒、炸花生;面食要炸,比如油条、麻团、麻花、菜角。我们亳州的油炸食品中,我最爱吃炸麻叶。
提到炸麻叶,就想到过年,它是过年时家家必备的零食。家里来客,麻叶跟瓜子、花生之类的一起端出来,再泡上一杯茶,就开始唠家常了。麻叶无皮无壳,拿起直接入口,简单方便。吃完两片,就要对其口感、色泽进行点评,这往往是亲朋街坊唠家常的第一话题。
腊月二十八九的时候,年味很浓,家家都开始炸麻叶。母亲将面粉倒进面盆,加上盐、油、芝麻、鸡蛋、水,用筷子快速搅拌成絮状,揉成稍微硬一点的面团,放在盆里醒半小时。取出面团,放在案板上继续揉,然后再次醒面。面团的质量决定了麻叶的质量,加盐、加油是增加韧性,加鸡蛋让其更酥脆,面团越硬越好吃,所以马虎不得。
擀面很考验体力与耐心。硬度很高的面团,要擀成薄薄的面片,看起来晶莹透亮,用刀切割成菱形的小面片,清清爽爽如珠落玉盘。还有一种过年吃的油炸食物,亳州称为“小馓子”,先将面皮切成长方形,大小相当于天津煎饼中炸果子的一半,再从中间切三刀,两头不要切透,然后两次对折,捏成上下通透、中间隆起的形状,像一个个小伞。
锅里倒油煮至六七成热,放入麻叶生胚,随着油花的翻滚,麻叶在锅里滋滋地响,渐渐变成金黄色。芝麻香、面香、油香混杂,从灶间飘向窗外,与村中各家的香味汇合,渲染了整个村子。炸的时候关键是控制好火候,炸得太生不酥不脆,太熟又容易炸煳了。每到炸麻叶的时候,我们姐弟也都收起了玩性不愿出门,待母亲抄起铁笊篱,我们的心也都快飞了出来。母亲将麻叶捞起,再控一下油,倒进早已备好的簸箕,我们姐弟早已馋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刚出锅的麻叶金黄酥脆,咬下去嘎嘣脆,越嚼越香,不一会儿就吃个大饱。
在镇上读中学的时候,每年寒假开学,同学都会从家里带些炸麻叶。在学校吃饭,同学们打开自己的塑料袋,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相互比较一番,一个个吃得停不下来。这个时候的炸麻叶,多是春节剩下的“货底子”,而且略有些受潮了。不过凡事都要两面看,之所以成为“货底子”,是因为足够酥脆,是整袋炸麻叶的精华。
麻叶吃的是焦、香、脆,所以保存至关重要,用塑料袋盛放,扎紧口子防止受潮。如今吃麻叶早已不局限于春节,一年四季,想吃就吃。生活困难时期,炸麻叶多用豆油、白芝麻,如今经济条件好了,都改用更贵的香油、黑芝麻,香油炸得更清香,黑芝麻浓香不油腻,整体提升了麻叶的品质。以前只有过年吃麻叶,平时舍不得,现在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麻叶是家的味道,也是在外游子的牵挂。老人牵挂出门在外的孩子,经常炸了麻叶寄过去,甚至寄到国外,以解思乡之苦。现在不只本地人喜欢吃麻叶,随着亳州旅游业兴起,很多外地游客品尝后觉得好吃,现在麻叶也成了伴手礼。亳州有很多销售麻叶的商家,设计出精美的包装,方便外地游客携带或邮寄。随着互联网兴起,通过电商等形式,亳州麻叶还卖到了全国各地。印象中,小时候的炸麻叶都是咸的,现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还有甜味的。不经意间,一个古老的事物以新的形态出现了,带给人们另一种境界的体验。
虽然现在提起油炸食品,总会联系到不健康,其实所有食物,都要适量而食。毕竟,没有这炸麻叶,过年都不像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