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中的哲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周末遛弯儿时,在马路转角处碰到一位卖甘蔗的摊贩,小喇叭循环播放着“甘蔗甜得很,甜得掉牙”的叫卖声,或许是被这有意思的叫卖声所吸引,我便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

“您好,甘蔗怎么卖的呀?”我指着甘蔗问道。“十块钱两根,随便挑。”卖甘蔗的大姐一边回答我,一边手拿一根甘蔗往削皮机里送。只见机器一边削皮,一边又把甘蔗肉切成了约两厘米的小段,一段段甘蔗便顺着一个槽道,落向了早就套好的塑料袋里。碰到甘蔗的关节,大姐又熟练地变换位置,它们便落到了切割机的废料斗里。

我感叹,科技真是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在成捆甘蔗里我挑选了两根自认为粗壮的。大姐问我需不需要削皮时,我迟疑了一下,一下吃不完就会失去水分,于是便告诉大姐不用削皮了。付款后,两根甘蔗便被我原封不动地扛回了家。

到了吃甘蔗的时候,我却在心里犯起了嘀咕:是从甘蔗根部吃起,还是从甘蔗的梢吃起呢?因为甘蔗越靠近根部的位置味道越甜美,通常大家都会选择从靠近根部的一端吃起,随着吃的进度加深,甜味就会越来越淡,等吃到不甜的末梢时也就直接扔掉了。就在我内心纠结之际,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对!应该和顾恺之一样,学习他的“甘蔗哲学”!

顾恺之是东晋杰出的画家,因《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作品被人们所熟知。其实,除了绘画,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晋书》中记载:“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就是说,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总是从梢吃到根,别人觉得他的吃法非常奇怪,便问他原因。顾恺之回答说:“这样吃才能渐入佳境呀!”老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因为甘蔗在生长过程中,会将富余的糖分储存在根部,所以越靠近根部的位置越甜。为什么要从不甜的地方开始吃呢?倒吃甘蔗,一开始或许没有尝到甜味,但是随着吃的进度加深,就会越吃越甜,便是所谓的“渐入佳境”,这就是顾恺之的“甘蔗哲学”。

我读钱锺书的《围城》时,发现他也化用过顾恺之吃甘蔗的典故。他在《围城》里写道:“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葡萄里面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葡萄里面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足见,钱锺书对吃甘蔗也是倾向于从梢到根的。

“甘蔗哲学”告诉我们,做学问时,犹如倒啃甘蔗。有的人刚吃几口还没有尝到甜味,就认为这根甘蔗不甜,将其舍弃。实际上只要你肯坚持啃下去,余下的部分会越来越甜。这就告诉我们,理论学习通常都会“很有嚼头”,需要我们耐住性子,反复咀嚼,才能逐渐尝到甜头。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关键就是看我们能否耐得住寂寞坚持下去。

做学问如此,做人亦是如此。人的一生如果一开始就只是享乐,那么一旦哪天享受不到“甜味”时,必然经受不住生活的打击,变得脆弱不堪。如果一开始舍弃享乐,努力拼搏,便可以变得无坚不摧,一步步创造出甘甜。

甘蔗得一口一口地吃,人生要一步一步地走。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渐入佳境。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