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言为心声,行为志表。”于时代的惊涛骇浪中,个体的沉默与呐喊,恰似淬炼民族精神脊梁的双生之火。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欲言又止,艾青诗中嘶哑喉咙的深情咏叹,穆旦笔下带血双手的有力拥抱,皆在诉说:沉默是力量的深邃沉淀,是扎根大地的默默耕耘;呐喊是精神的激昂迸发,是冲破樊篱的嘹亮号角。二者相辅相成,方能熔铸支撑民族复兴的铮铮铁骨。
沉默绝非怯懦的代名词,而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潜心蛰伏,彰显“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定力。《鼓书艺人》中的艺人,在生活的重压与命运的磋磨下,虽内心翻涌却常常选择缄默。这份沉默,厚重如巍峨山峦,承载着生存的艰辛与世事的沧桑,更蕴含着对艺术的虔诚敬意、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寻。他于无声之处坚守初心,在困境中沉淀技艺,以沉默积蓄磅礴力量、淬炼纯净灵魂。这位艺人以血肉之躯诠释着沉默的力量,于无言之中深植民族韧性之根,为精神脊梁的挺立筑牢坚实根基,此乃厚积薄发的至高境界。
当沉默积累的力量达到临界点,呐喊便如划破长夜的璀璨流星,是使命召唤下的灵魂强音。艾青甘愿化身“啼血的杜鹃”,哪怕声嘶力竭,也要为挚爱的土地倾洒生命的赞歌。他深谙,在苦难肆虐、正义蒙尘的时刻,沉默便是对道义的背叛。往昔,“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呐喊,如利剑般撕裂旧时代的阴霾;今朝,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铿锵誓言、抗疫勇士“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豪迈宣言,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一声声呐喊,汇聚点点微光成燎原火炬,驱散前路的重重迷雾,照亮民族奋进的壮阔征程。
然而,审视当下,短视频带来的即时快感取代了深度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消解了系统的思考,人们难以忍受沉默中的沉淀。欲破解这一困境,需重拾默声相济的智慧。青年一代应该着力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就像华为公司在技术研发中默默积累核心竞争力一样。社会亦当营造宽容包容的环境,鼓励“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精神,呵护“为真理而呐喊”的无畏勇气。个人与社会携手同行,让沉默与呐喊各安其位、相得益彰,方能锻造新时代的精神脊梁,助力民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当代青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更需精准把握沉默与呐喊的辩证关系。以鼓书艺人般的坚韧为根基,厚积薄发;以诗人般的热忱铸就灵魂,勇于担当。唯有如此,方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既做脚踏实地的辛勤耕耘者,又当勇立潮头的无畏弄潮儿,为民族精神的脊梁注入新时代的青春活力,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华章。(利辛一中 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