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笙制作技艺:匠心独守一“笙”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笙,是发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吹气吸气皆能发声,其音色清晰透亮,柔和甜美。它也是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吹出和声的乐器。


省级非物质遗产卢家笙发源于蒙城县乐土镇卢庄,这是一个靠吹奏笙和唢呐为主的村子,当地人称之为“响庄”。“响庄”卢家的手工制笙技艺自清代开始便远近闻名,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中央歌舞团、中国杂技团、中国煤矿文工团,江苏、上海、河南、山东以及安徽等地的专业、业余吹笙者就慕名前来卢家定做笙。

“偷艺”起家传百年

“如果不是我曾祖父当年的‘偷艺’,就没有卢家笙的今天。”说起卢家笙制作技艺的历史,今年58岁的卢家笙第四代传人卢俊军用了一个看起来不太雅的词——“偷艺”。

卢俊军介绍说,清朝末年,其曾祖父卢立凭着会吹笙这个手艺,和几个小伙伴在天津、北京等地讨生活,“就跟要饭的差不多,看见人家办红白喜事,就趁着场子前去吹奏一番,混口饭吃。”  

有段时间,卢立和小伙伴们住在一户制作笙乐器的人家里。“在过去,手艺人是不轻易向外人传授自己的手艺的,但我曾祖父是个有心人,其他人闲暇时间或休息或上街玩耍,他就偷偷用心看人家做笙,趁着没人注意,就模仿着动手做一做。”

就这样,凭借着聪明才智,卢立逐渐掌握了一些做笙的技巧,后来定居到蒙城后,就开始了制作。他用涡河沿岸生长的竹子做笙管,用枣木挖笙斗,用敲破的铜锣片做簧片。经过长期的摸索实验,他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在淮北地区远近闻名,吸引了很多吹笙者到这里来定做笙。

这门手艺就这样代代相传。卢俊军在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学习笙的制作技艺了,“我父亲去年刚去世,活到94岁,从十多岁开始做笙,背在身上到处去卖,吃遍了生活的苦。”卢俊军说,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们家才真正开始把做笙事业发扬光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家常年都住着外地来买笙的人,供不应求成了常态。”卢俊军的话语里充满骄傲。

坚持原始老手艺

卢家笙在选材和制作上均与其他的笙不同,卢家笙共有14簧,制作时选用紫竹竿,上锅蒸煮后上火烤,晾干取直后做笙管,檀木做笙斗,用铜锣心分割做簧片。在制作过程中,要求笙管对缝,管管节对节。

从选取原料到加工完成一般要经过笙管选料、打磨、取直、打孔、簧片处理、校音、笙管安装等100多道工序,由于全部为手工作业,制作完成一把笙需要4至5天的时间。

“现在机器加工笙也很普遍,但是,我们家一直坚持原始的手工做法,并且不简化任何一个步骤。”记者注意到,做笙半世纪的卢俊军,手上满是老茧。

卢俊军最拿手的工艺是“拃笙”和“榻笙”。拃笙,约15厘米长,笙片小而薄,声音清脆、悦耳;榻笙,是倍低音笙,笙管长约90厘米,簧片长约3厘米,由于使用的人少,这两种笙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绝迹,只有卢俊军还在做。

卢俊军说:“笙的灵魂是簧片。”经他手制作的簧片,薄如纸,簧面看不到缝,迎风簧扇动,所以颇受吹笙者的青睐。

卢家笙在制作上,除了要求制笙人能掌握完整的制作工序外,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并且会演奏。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制笙人还要会吹笙,懂音乐,懂声调。


梦想申报国家级非遗

做笙之余,卢俊军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笙,或是要求维修,或是需要调音,卢俊军都会认真对待,精心维修调试,服务好每个客户。

说起一生做笙,卢俊军直言,真的很辛苦。“做笙的过程非常乏味,需要高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还要面对别人‘没有机器加工的来钱快’的不解。”但是即便如此,他仍是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制笙,他说,这门手艺从自己曾祖父时就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凝聚了卢家人世世代代的心血和家族精神,不能丢。

现在卢俊军家族仍有十多人在坚持做卢家笙,他也在积极地招收学生,希望能有规模地去传承卢家笙的精髓,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

一门手艺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还要求守艺人有一颗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工匠之心。

虽已不再年轻,但卢俊军还在不断地潜心研究如何将笙制作得更精良,争取早日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物遗产。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