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谓博”品牌之来历,尚有一段精彩的传奇。
这事要追溯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亳州出了位名为金鉴的良医(1751--1824),以医治内科杂症、瘟病和痘病为长,尤擅医胃肠疾病。嘉庆二十年(1815年),“邑绅何天衢父患呕血症,群医束手无策”(见清【光绪】《亳州志》黄山书社出版,647页;清【道光】《亳州志》黄山书社出版,566页)。以孝著称的何天衢十分着急,经人引荐找到金鉴,请为其父诊治。面对何父病情,起初,金鉴用了几副药,虽渐轻,未能根治,在他苦思犯难之际,一深夜,金鉴梦一白须老人,告之,要治疗该病,“需在原药中添加中药‘百草霜’”,同时告知,该药方不许“自匿”,要“像春雨一样,润泽催生万物,博爱天下苍生。”金鉴醒来,甚是奇异,经查看张仲景《伤寒论》等典籍,知百草霜有“止血、收敛”之功效,遂按梦中老人指点,为何父开药。想不到“鉴出刀圭治之,立愈”。事后,金鉴认为那位白须老人应为医圣张仲景,因为金鉴十分尊崇他,每日焚香供奉,对其医著《伤寒论》更是膜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张仲景现身梦中也是自然。为感谢“张仲景”点拨,他遂把自己的行医处起名“春生堂”,仲景所传的胃药方剂,命为“谓博”汤剂,即取“会说话的胃药,博爱天下众生”之意。后来,大家问起该药方剂为何名,金鉴皆称“谓博”汤剂。
金鉴去世后,其子金垲(1770-1859)“能世其业”,继续开办“春生堂”堂号,其拿手的药即是专治胃病的“谓博”汤剂。
金垲去世后,他的儿子金济(1790--1871)、孙子金惠(1811--1899)、重孙金昭远(1832-1911)、玄孙金明(1856--1933)先后“世袭”了“春生堂”堂号,并一直用“谓博”汤剂治病救人,后来传到其孙金泰来(1881--1945)。因其志不在此,后去了美国,金家不再从事医药行业,但“春生堂”堂号和“谓博”汤剂并未失传。在金泰来去美国之前,他已经将“春生堂”堂号和“谓博汤剂”技艺及品牌传给了父亲的爱徒汝来运。(此时,“谓博”汤剂在民间早已传为治疗胃病的神剂良药。)至于“春生堂”堂号和“谓博”汤剂如何由汝来运传给现在的谓博药业董事长王超还有一段故事。
这要从王超的爷爷王金生(1923-1962)说起。王金生所在的王家之前与金家是世交,家人有病皆找“金大夫医治”,家人更受益于金家的“谓博”神剂。在王金生14岁时(1937年),金泰来见王金生聪明可爱,在收下汝来运为徒之后,又收下王金生为徒。虽然汝来运与王金生为师兄弟,但两人年龄相差30多岁,名为师兄弟,而汝来运也一直把小金生当做自己的晚辈来关爱。在师傅金泰来和师兄汝来运的共同教导下,王金生很快熟练掌握了“谓博神剂”的制作工艺。1948年,在亳县解放前夕,汝来运一家迁居台湾前,汝来运便将“春生堂”堂号和“谓博神剂”技艺及品牌交给了王金生经营。(见《亳州市志》 黄山书社1996年2月出版,141页和《亳县文史资料》第二集《亳县解放前中西医药现状》,52页),后来,王金生又将“春生堂”堂号和“谓博神剂”技艺及品牌传给了其子王凤友(1941-2023),之后,王凤友又将“春生堂”堂号和“谓博神剂”技艺及品牌传给了其子王超,即现在的谓博药业集团董事长王超。
为传承好“春生堂”堂号和“谓博神剂”技艺,王超初中毕业后,因此选择进卫校学医,以便将“春生堂”堂号和“谓博神剂”技艺发扬光大。在1982年国家允许经营药材时,王超便把单位牌子命名为“亳县谓博药材栈”(见当年招牌),2002年,成立公司时,王超又将其命名为“安徽省谓博药业有限公司”(见《亳州市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185页、189页),2009年又成立了“安徽谓博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并早在2001年8月以山西省榆社阿胶厂的名义注册了“谓博”品牌【当时国家不允许制药企业以外的企业注册5类商标,更不允许自然人注册有关商标。王超注册“谓博”商标时,正处在与榆社阿胶厂共同研发治疗胃病药物时期,因此他才借与该厂合作之机,自费注册了供自己使用、梦寐以求的“谓博”商标。2011年3月,王超又成功将该商标从山西省榆社阿胶厂转为其所在的安徽省谓博药业有限公司名下(见转让证书)】;2009年,“谓博”商标被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安徽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联合授予“首届安徽省医疗医药行业十大重点推广品牌”。2014年12,“谓博”品牌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
目前,“谓博”神剂已成为国药准字号谓博牌“仲景胃灵胶囊”,让数以万计的胃病患者得以康复(见谓博牌“仲景胃灵胶囊”成品),现已形成“找胃药到谓博”“有胃病服谓博”的格局。
为纪念金鉴发明“谓博”方剂的年限,即嘉庆二十年(1815年),王超早在2016年11月7日特意注册了“1815”。(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