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笔下的二禽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袓寿考者之所好也。   ——《庄子·刻意》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被康熙皇帝认定为华佗的五禽戏来源,颇有道理。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蒙,即是今天亳州市蒙城县,如果还有别的说法,只能在安徽蒙城以外别立“一说”。

庄子是一个看淡生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不怕死的人。他在《逍遥游》中指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也就是说,人寿命的长短都是相对而言的,比起菌类和蝉,人的寿命已经算长的了,但是和上古的大椿树相比,我们这短短几十年的寿命,不也是很可悲的吗?因此,他妻子去世的时候,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惠子说,她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去世,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竟然还敲着缻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不仅如此,他更是认为,人的生命本就是一场“虚无”的循环,虚无变化而产生气息,气息变化而有形体,形体变化而有生命,而后再回到生命、形体、气息和虚无的循环之中,这种解释更像是某种“守恒”,生命本身就成了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不追求长寿了。但庄子看不上道引之士、养形之人,也就是彭祖寿考者之类喜好导引之术的人。他的《养生主》当中所谓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不仅是在追求长寿,还追求高质量的生存,不过手段是“缘督以为经”罢了。

另外,《庄子·外篇·刻意》中“刻意”的意思是磨砺自己的心志。为此,他做了五重铺垫。第一种人谈吐不凡,却抱怨怀才不遇,这不过是卓尔不群的人;第二种是出世高人,洁身自好,以身殉志,这是注重修身的人;第三种人意欲平定天下,而后告别朝堂,观乎人文,教化天下,这是投身治理国家实践之人;第四种人,走向山林湖泽,追求闲暇旷达,这是逍遥自在之人;第五种人,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引体攀缘、像鸟儿展翅飞翔,不过是追求延年益寿罢了。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庄子认为如果人能够做到不需磨砺心志就具有自然高洁的品质,不需倡导仁义道德就能够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运行得井井有条,不需远离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筋活络就能康寿延年,一切忘乎身外,又一切据于己身。身心寂然,又集万千美好于一身,这才是天地间永恒的无尚之德。

一千八百多年后,亳州老乡薛蕙对这段话有一个精辟的总结,他说“立节行易,养性情难。”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忠臣孝子,只要按照标准去做就可以,这很容易,难的是你发自内心,出于真性情,养生延命亦是如此。“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间接证明了至少在庄子生活的年代,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就已成为一种“为寿”的手段,后世亦有研究者将“熊经鸟伸”称为“二禽戏”。养生在于养气这一观点被后世广泛接受,因此用“断气”来表述生命的终止。康熙皇帝认为人想要求得长寿,要能够善于“食气”,他在《几暇格物编》以熊为例来证明这个观点。他说:

山里的熊到冬天时便进入冬眠,呵气成冰,封住洞口,仅留一个小孔呼吸即可,安静地在里面躺到第二年的春天才出来,《毛诗名物解》里说:“熊能吸气,所以冬眠不吃东西。”我早年曾经猎获一只冬眠的熊,剖开看它的肠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一点东西。我才知道,熊在冬眠的时候,可以不吃东西这种说法是真实可信的。假如冬眠的熊被猎人打扰,且猎人没有把它打死在洞中,熊逃出之后,即使是冬天也必须捕捉野兽而进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悟得道家那些练习端坐辟谷的人两三天不进食也不饿的原因,那就是靠食气内息的缘故,而如果与人应酬吃喝,就不能忍饥耐饿,这没有别的原因,而是气随音而动,动则气外泄而内部空虚了。张紫阳说:“气全则生存”。“气全而生存”是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转引司马承祯的话,原文说“常可与久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志,养志则合真,然后能久登,生气之域,可不勤之哉!”意思是说,在养生方面,人应该坚持“纳气”,能够保全自己的真气,而后才能谈到顺乎天命,保有阴阳调和的生命力。

依康熙皇帝的观点来看,《庄子·刻意》中所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首先就是一种出于保全真气的目的而编排的养生之术。因此,康熙皇帝最后总结说,熊经鸟伸之类的导引养形功法,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由来。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