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爱国主义,人们会联想到歌曲《一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条大河是哪里?如果是黄河,岸边何以有稻香?据词作者乔羽先生回忆,歌词来自自己跟随解放军轮渡穿越长江的经历,不用“万里长江波浪宽”,是因为当时很多人没有到过长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从对家乡的体会来说,家门前总要有一条河,只有这样才会让所有中国人达成共识。而今天无论是说长江抑或黄河,人们都会有共同的历史自豪感。这受益于七十多年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尤其是历史地图教育。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有着显著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平性与包容性。这是对中国历史的高度凝练、精准概括。上下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基于纵横万里求同存异的地理空间,中华文化的地理基础,既赋予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同时也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物质依据。
因此,要深入探讨自古以来的历史传承,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古以来”所指的地理范围。如果地理范围不明确,我们便无法准确地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界定中国的范围时,将中国的标准疆域规定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统一全国时的疆域。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西至葱岭,南至南海,东至库页岛与台湾等地。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者谭其骧在界定国外与国内时,注重历史和地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也尊重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这个标准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可,符合自然形成的历史中国。正如谭其骧所说,1759年的清朝版图基本覆盖了数千年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影响范围,各区域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亳州古旧地图集》出版初衷
近期出版的《亳州古旧地图集》主要目的就是回应亳州文化传承的三个怪圈。第一个怪圈,对亳州文化的地理空间缺乏认同。一些人认为亳州是不合理的新区划,认为三县一区缺乏联系,甚至认为只有谯城区(老亳县)才算是亳州,似乎今天的新亳州是强行捆绑在一起的新区划。第二个怪圈,不接受文化的层累,不了解地方文化是一个共同建设的过程,往往期望文化是一蹴而就、平板一块的,忽略了文化积淀和演变的复杂性。第三个怪圈,视野受限于地方志与个别名人,忽视了对基础理论和史料的深入研究。这导致了对民间和普遍历史文化的忽视,从而无法全面地理解和传承亳文化。
1636年的亳州地图(局部)。
亳州政区变迁梗概
就大众的认知中,会把政区等同于地理空间。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亳州的政区经历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过程,政区变动较为剧烈。东汉初年,由于谯县地处豫州之中,被选为豫州刺史部治所,一度管辖九十七个县,使得亳州地区一跃成为中原副中心。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商汤王定都于此的典故设立亳州,隋唐宋沿袭,北至永城、南至蒙城、东至淮北、西至鹿邑,亳州基本保持了稳定的较大范围。就一级行政区划来看,东汉隶属于豫州,唐代隶属河南道,北宋曾改隶淮南路,金代隶属南京路,元代隶属归德府,基本上仍属北方文化区的一员。在明代以前,亳州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与宗教中心,还承担着商品和文化输出的角色,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
由于元末战乱的影响,明初将亳州降为县,改属南直隶,后虽升为散州,然辖境日蹩,尽管有一些商业积累,而影响力大不如前。以文教为例,唐宋时期亳州出状元一人,进士十三人,清代则是一个进士也没有,反倒有武进士十人,民风大相径庭。在经济上来看,清代亳州江宁、徽州、山陕等会馆林立,药材、钱庄生意常被外地人把持,已经变成为商业、文化的输入地。这与黄河夺淮后整个淮河流域的衰落进程基本趋同。
2000年,地级亳州市正式成立,重新整合了谯城、涡阳、蒙城与利辛三县一区的行政区域,标志着大亳州地区的重建。建市以后,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多项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正可谓,平台的大小,制约着个人的成长进程,地域的大小,也影响着地区的兴衰。
亳文化的“基本地域”
徽文化不会局限于黄山市,亳文化也不会局限于今天的亳州政区。如果说要提出亳文化的基本地域,尽管政区变动比较剧烈,但基本上都以谯县(今谯城区)为治所,以涡河为纽带。涡河流域与亳文化产生年代的政区基本吻合,可以作为亳文化的基本地域。这一地域因“南北通衢、中州锁钥”的交通区位而与其他地域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但亳文化的核心元素,如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以及商业文化等,均具有普遍性和共性。这些文化的交融与多元性,也是亳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以涡阳和蒙城为例,这两地的地名与政区存在交融。以雉河集为核心的涡阳旧地曾有北蒙之称,而北魏黄兴元年(467年),将山桑县改为涡州,设立涡阳县,取治所在涡河以北,符合“山南水北谓之阳”的命名传统。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并山桑、蒙县为蒙郡,北齐复称蒙县。隋代又恢复了山桑县的旧名。唐天宝元年(742年),取漆园城与蒙邑的典故,又定名为蒙城县。同治三年(1864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奏请在亳州雉河集设县。“雉河集介皖豫,去他州县皆百里外,非设县不治。” 继任巡抚乔松年、总督曾国藩、督师亲王僧格林沁相继奏请,清政府便根据涡水与北魏旧县名设立涡阳县。也就是说,涡阳与蒙城的地名,历史上发生了“互换”与“平移”。
小到一些集镇,也存在着交融承继的关系。如利辛江集镇原名江家集,清同治以前属蒙城。同治年间涡阳设县后,改属涡阳县。1965年利辛设县后,改属利辛县。而如果追溯到宋代以前,江家集却属于亳州的辖区范围。
保留下来的亳文化是历史上处于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的结果。如亳州的道家文化,唐宋皇帝都来亳州祭祀老子,没有说到单独哪个县的。随着历史的层累,道家的遗迹越来越多,逐渐扩展到全域。古人把纪念老子、以老子为主祭对象的道教庙宇都称之为太清宫,就像祭祀孔子的地方都叫大成殿,祭祀观音的都叫禅院,商人定都的地方都叫亳,最初没有排他性。老子堪为亳文化的人文共祖。老子不仅是道家文化的开创者,老子思想在亳州地区被充分演绎,走向了匀质化、全能化的过程,在中医药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传说与商业文化中都有老子的影子。
不明确亳文化的基本地域,仅将其视作淮河文化的一个分支,这无疑是对其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忽视。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历史、传统、习俗,还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亳文化独特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使其成为一种有别于淮河文化的文化形态。亳州地处中原与江南两大基本经济文化区的过渡地带,这使得亳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正统与包容,又具有南方文化的细腻与浪漫。将亳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淮河文化的子集,会严重削弱亳文化的显著性和影响力,进而制约文化产业与品牌的塑造发展。
以史为镜,按“图”索“骥”
《亳州古旧地图集》是深入了解亳文化基本地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为中国之中、海外寻踪、江淮之上、皖北重镇、居亳知亳、涡水揽胜、兹土兹民。这其中既有舆地志、地理志、中外地图集中大视域下的亳州,也有载于地方志、风土读物、官方档案中的当地古迹胜景图、社会经济图。
翻开地图集,可以知晓以古旧地图语言展现出的亳州历史发展沿革、亳文化的演变脉络;也可以由点及面,了解亳文化基本地域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乃至感受古人营城建邑、与大江大河共同相处的智慧;还可以以史为镜,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文旅开发、街区保护等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说到中国文化,人们总要说“自古以来”,自古以来有多“古”?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在审视一个由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角色的人构成的紧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地理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那连续而丰富的历史篇章。如同一条大河,历史与地理的波浪,波澜壮阔,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