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望州——唐宋时期亳州的历史地理变迁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谈论亳州文化时,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或是明清时期的花戏楼等历史遗迹。似乎亳州的文化成就被局限在了这两个历史时期,而唐宋时期的印记却鲜为人知。在公众的视野中,关于唐宋时期亳州文化的口碑和物质存在几乎消失无踪。唐宋时期的“望州”,如同深埋的宝藏,是亳文化的潜流。结合古旧地图,今试着梳理一下唐宋时期亳州的历史地理变迁。

《禹迹图》局部。

唐宋大亳州的政区

相比浩如烟海的文字,古地图是最权威、最直观的独特史料。早在先秦时期,地图便是国家重器,是古代国家施政的重要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价值。当代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指出,研究历史需要具备长时段的视角,尤其要关注三个时间维度: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其中,地理时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互动过程,被视为历史变迁的深层驱动力。而古旧地图,正是解读这一地理时间的关键途径。

现存最早的地图为西汉时期的作品,现存最早的亳州地图则产生于宋代。比较早的、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幅,分别是《禹迹图》和《九域守令图》。现存的《禹迹图》有两幅碑刻地图,均源自元符三年(1100年)之前的地图。《禹迹图》采用了独特的计里画方的绘图法,成为中国迄今可见的第一幅带方格网的地图。该图的比例尺约为五百万分之一,遵循上北下南的方位,每方折算为百里。图上详细标注了《禹贡》中提及的名山大川,因此得名“禹迹图”。值得注意的是,此图上清晰地标有“亳”与“涡水”的位置,其相对位置基本准确。这一时期的亳州紧邻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地处汴京至江南的重要航线上,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汇之地。

《九域守令图》约绘制于北宋元丰三年至元祐元年(1080-1086年),并在宣和三年(1121年)被刻录于石上。这幅地图的比例尺约为一百九十万分之一,遵循上北下南的方向。图中有着统一的图例和标记,清晰地展现了北宋政权的控制范围。其四至边界北至保定,东达大海,西至四川与贵州,南至两广,几乎囊括了北宋末年中央政权所能管辖的全部州县。此图上有超过1400个地名,这些地名几乎涵盖了北宋末年中央政权所能管辖的全部州县,展现出当时政区的详细情况。《九域守令图》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以县为基层单位的全国政区地图,对于研究宋代地理与地图绘制具有极高的价值。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州级行政单位“亳”与县级行政单位“城父”“蒙城”“临涣”“鹿邑”等地名。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的亳州政区与今日的差异。宋代的政区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承袭自隋唐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元代,维持了近一千年的时间。从大体范围来看,这个政区北至永城、南达蒙城,西起鹿邑,东至淮北。

历史是一条因果相连的河流。前一阶段的结果,往往又会成为下一阶段的成因。想要了解一个历史现象的成因,必须要追溯久一些,往更早的历史阶段找背景。何以为亳?我们必须逆流而上,追寻其深远的背景。关于“亳”的由来,我们需要进一步追溯到它的政区形成年代。自东汉开始,谯县便是豫州刺史部所在地,节制着堪称天下英华的豫州一地。出生于谯县的曹操父子,通过南征北战,最终由曹丕建立了曹魏,并将谯尊为五都之一。如同许多古代帝王一样,曹丕也乐于衣锦还乡,并扩大了谯郡的行政建置。这个政区在曹魏之后的西晋基本沿袭,成为节制淮河以北近二十个县的大郡。这个政区被西晋基本沿袭。西晋虽然夺得曹魏的政权,但遵从灭人之国存人之社稷的传统,将曹氏封到陈留为王国,陈留国便在谯郡附近。

然而,随着西晋的覆灭,中原陆沉,南迁的东晋失去了淮河以北的土地。司马氏南渡时,陈留曹氏也随同南下。为了安抚南下的谯郡士民,东晋在巢湖、滁州一带建立了南谯郡。如今滁州市下辖的南谯区,便由此得名。有趣的是,司马懿协助曹丕篡夺了刘氏汉朝,到了东晋末年,曹丕的后人陈留王曹虔嗣率领群臣向皇帝司马德文上表,要求司马氏把政权禅让给汉室之胄的刘裕。历史似乎绕了一个圈,形成了一个循环。

南北朝是中国经历统一时代后的第一个大乱世,南北冲突频繁。为了维持正统、团结流民的需要,南迁的华夏族政权广泛实行了侨置郡县的制度,即将迁居流民的聚居地以迁出地来命名,并设立相应的政区。由于南北朝时期的频繁战争和相互制衡的需要,侨置郡县越来越多。到了南北朝末期,州郡数量急剧增加,从西晋的19个州、171个郡国增加到南北朝末期(北周与陈对峙时)的263个州、617个郡。州郡设置过多,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政体。因此,从北周至隋唐,政府开始精简州郡,将州改为郡。

汉化是南北朝时期的主旋律,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尊重汉法,模仿汉地的政治文明。北魏在淮河一带设立了北谯郡,而谯县的故地则被侨置为南兖州。这些郡的治所和辖区不断变化,出现了重名与并立的情况。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不仅民众感到困惑,即使是统一北方后的北周统治者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后,在南兖州设总管府,治小黄县,柱国杨坚为首任总管。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小黄县为古商汤南亳故地,遂改南兖州为亳州,仍治小黄县。

北周对亳州的改名并非空洞之举。据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谷熟附近有古亳邑的存在。《水经注·睢水注》也提及亳城为南亳。北周作为西周礼法的崇尚者,设立亳州不仅出于行政统一的需要,更有为祖先立德、恢复殷商社稷的意图。《魏书》载“汤克桀,欲迁夏社,为不可。武王灭纣,以亳社为亡国之诫。”作为祭祀殷商先王的庙宇,亳社一直存留到宋代。历史上,欧阳修、晁补之等人均有参与亳社活动的记录,晁补之曾于亳社创作了《亳社寄文潜舍人》《尉迟杯(亳社作惜花)》等诗词。对比一下,同一时期北边的梁郡被易名为宋州。亳州、宋州均与殷商有关,但宋州在北,亳州在南,这种政区分布格局延续至今,说明时人大体是认可亳州是汤都所在地的。

北周是一个短命政权,继之的隋朝虽然统一天下,但也享国不长。至唐朝时,亳州的政区稳定了下来。唐武德四年(621年),亳州下辖谯县、山桑县、城父县、临涣县、酂县、鹿邑县、永城县、真源县八县。辖区面积较大,军事区位重要。安史之乱爆发后,亳州真源县令张巡、城父县令姚訚组织义军抵抗安史叛军,使得江南免于战火。

到了宋代,亳州的政区与唐代基本保持一致。然而,宋州与亳州的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宋朝开国帝王赵匡胤曾担任宋州节度使,他参照前朝封号的传统,将国号定为“宋”。这一决定起初并没有太多的深意。名不正言不顺,不过有了名,自会有人把“顺”补上。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宋代文人附会弘殷即弘大殷商,宋州又是商裔微子启的封地,宋朝便隐隐地承袭了商汤的正统。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正统地位,宋朝将宋州升为南京应天府,并进行大肆营建和政区扩充,宋州的地位直线上升。

相比宋州,商丘的另一个旧称“归德”更让人津津乐道。北宋灭亡后,金人接管了淮河以北的广袤政区。金天会八年(1130年),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南京降为归德府。归德,意即归附德化,其中的褒贬一望而知。类似的“怀”“化”“定”“靖”“宁”基本上都是边疆化话语,征服者对新统治地区的贬称。

《九域守令图》安徽局部。

发达的经济与交通

在仅存的唐宋亳州记忆符号里,“望州”算是最有名气的。市区有望州路,“望州”这一称呼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文旅宣传中。“望州”确实是一个高等级的美称。唐代把天下州郡按照军事、经济与人口等要素,分为七等,“以近畿之地为四辅,其余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之差。”“望州”算是第三等级的城市,十望依次是宋、亳、滑、许、汝、晋、洛、虢、卫、相。全部是位于北方、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按照今天的标准,望州接近今天的副省级城市,扮演着重要的区域中心的职能。

基本经济区是大一统政权长治久安的重要依托。经济史学家冀朝鼎先生曾经总结了中国的两大基本经济区,分别是中原经济区与江南经济区。当我们将这两大经济区与唐代的十望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许多城市都位于淮河流域,这恰好是两大基本经济区的交会地带。唐代算得上是淮河流域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地处淮河流域南北的河南道、淮南道是唐朝的财富重地。

人口数量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古代的户口统计存在诸多不准确性,我们只能根据其提供的数据大致了解当时的人口规模。事实上,由于逃亡户和隐匿户的存在,许多人口并未被纳入国家的户口统计之中,而是依附于地主阶层。据《新唐书》记载,唐天宝年间,亳州有近9万户,人口将近百万人。然而,安史之乱后,大量人口逃亡,导致户口骤减。直至宋统一中原后,人口逐渐恢复,至宋崇宁年间已达13万户,超过了唐代的水平。

唐宋时期的亳州交通发达,得益于便利的水运条件。有两首古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亳州的水运状况。其中,唐人姚合在《送裴大夫赴亳州》中写道:“谯国迎舟舰,行歌汴水边”,展现了亳州作为水上交通枢纽的盛况。另一位诗人孟浩然在《适越留别谯县张主薄申屠少府》中则写道:“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形象地描述了从汴河出发,傍晚即可抵达亳州的情形。这充分说明亳州在沟通黄河和淮河流域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涡河与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当时的水运网络。

物质产出在唐宋也达到高峰。《宋史·地理志》载亳州贡绉纱和绢等。《宋史新编》则载“亳州又贡丝绵缣帛各二十万,后集粟塞下至巨万斛。”亳州一地供奉各种丝织品多达八十万匹,粮食巨万斛,由此可见当时亳州工商业发达之盛状。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亳州丝织业品质之优为时人所钦慕,而且还出现了行业传统和品牌效应,自唐至宋几百年经久不衰。丝织业是唐宋最能代表经济产业的行业,亳州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唐末藩镇割据,地方租税不贡于中央,朝廷将酒税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唐末实行酒曲专卖,征榷酒钱。曾任亳州刺史的裴谞便任盐铁使,主管榷酤。而据《宋会要辑稿》载,熙宁十年(1077)以前,亳州共有谯县、城父、蒙城、酂县、鹿邑、卫真、保安镇、永城、郸城镇、蒙馆镇、谷阳镇等12处酒务,岁酒课达到117068贯。宋代熙宁年间,亳州酒税仍然达到十万贯以上。《尚书祠部郎中赵宗道墓志》载墓主赵宗道曾经得罪宋仁宗,将要因罪免职,“御史中丞鱼公周询极陈其得复,中允监亳州酒税”。时任御史中丞的鱼周询为其求情,赵宗道被派遣到亳州监酒税。晁补之被贬往亳州任知州,亦曾监亳州酒税。在宋人文集中还记载了数量庞大的亳州酒税史料。如“梁知新添差监颍州亳州监酒税。”“(吕升卿)升亳州监酒”。“(曲全子)调得监亳州酤。”“(马志希)有司传檄旧绩,补亳州卫真县监酒税。”“(蔡子难)再调房州司法参军,监亳州酒税。”而根据《元丰九域志》的记载,当时亳州地区除了州县城池外,比较重要的集镇还有双沟镇、福宁镇、蒙馆镇、码头镇、酂阳镇、保安镇、郸城镇、谷阳镇等。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亳州经济较为繁荣,是重要的商品输出地。

人文汇聚的高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处两大经济区交汇之地,亳州人民自古以来便深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其独特的杂糅气质和创新精神。比如亳文化的人文始祖老子,从《道德经》的话语来看,他非常熟悉华夏礼乐制度,同时又以自然的野狐禅解构了周人精心设计的礼乐制度。

亳州在唐宋时期被视为老子的诞生地。唐代的李唐王朝,有着胡人血统,却将老子尊为祖先,对其进行了极高的封赠。唐高宗在乾封元年亲临亳州拜祭老子,并追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随后的唐玄宗更是对老子推崇备至,不仅在梦中得到老子的启示,还命长安、洛阳修建“玄元皇帝庙”,并下令雕刻自己的塑像侍立于老子像旁。此外,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唐玄宗对汉魏以来“河上公”、孙思邈等人为《道德经》所作的注释不满,亲自组织了《道德经》的注释与编印。此后曾拜谒老子的还有肃宗、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等九位帝王。有唐一代,对亳州老子的封谒极为频繁,亳州俨然成为唐代的宗教中心。

宋代亳州承继了唐代的道教文化。宋朝开国不久,亳州人陈抟便被宋太宗尊为“希夷先生”。亳州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加上亳州在宋真宗组织的献“祥瑞”活动表现突出,宋真宗亲幸亳州。据《宋史·真宗本纪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亳州官吏父老三千人诣阙请谒太清宫。八月庚申,诏来春亲谒亳州太清宫。”宋真宗还“赐州城西门名朝真楼曰奉元,北门名均禧楼曰均庆,北门涡水桥曰灵津,东涡水桥曰崇真。”宋朝的统治者对道教经典也十分重视,组织道士在全国范围内编修道家经典,如《天宫宝藏》《云笈七签》等,使道教理论在唐宋时期得以规范化。

亳州中药材产业也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迅速扩张。中医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中药材也是道教活动的必备品。作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在朝廷组织的献“祥瑞”活动中,动辄进献数万本灵芝与珍稀药材。据《宋史·真宗本纪三》记载:“十一月甲寅,判亳州丁谓献芝草三万七千本。七年春正月丙午,次奉元宫。判亳州丁谓献白鹿一,芝九万五千本。”诸如此类记载,在篇幅很长的历代祥异志中不可胜数。虽然我们强调亳州中医药起自华佗,但华佗之后几无接续记载,道教文化的辐射,官府的大力提倡可能是亳州中医药勃兴的重要原因。这也符合一个经济史现象,自古以来官方行为是重要的经济参与主体。

除了显著的道教文化,唐宋亳州的佛教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道教文化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共存状态。这一时期,中国佛道分布广泛,既有统治者制衡的初衷,也与佛道人士的弘法活动密不可分。在李唐王朝推崇道教的同时,武则天作为一度攫取政权的女皇,大力提倡佛教,并推出了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进一步促进了佛道共存。在这一背景下,当时亳州兴建了诸多佛教寺庙,如咸平寺、护国禅院、白塔寺、圆觉寺、龙泉院等。1965年,咸平寺出土了一些罕见的北魏、北齐、唐、宋的造像经幢,一度引起轰动。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创作,唐宋时期亳州出状元一人,进士十三人,超过后世的总和。亳州地处中原边陲,经济、交通、文化较发达,环境较适宜。朝廷往往贬谪有小过的官员外放亳州,或者可以在此休养生息,观望政治,以期未来东山再起。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著名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曾巩先后在亳为官,另有姚崇、富弼、范仲淹、晏殊、陈师道、黄庭坚、宋祁、王钦若、丁谓、晁补之等名臣在此为官。这些文人仕亳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唐宋尚有一些门阀政治的余韵,取得声望的亳州籍人物此时也较多。据唐代敦煌文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记载:“亳州谯郡,出十姓曹、丁、娄、戴、夏侯、嵇、奚、桓、薄、汝。”此时,亳州籍的朱敬则、李绅、曹颖叔、鲁宗道、张傅等也位列台阁,青史留名。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亳州算得上全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这是亳州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时期,却与明清时期的亳州面貌大相径庭。唐宋文化之所以不显著,皆因散佚在文献中,深埋于土地下。近年来亳州断断续续的考古发现,其中不少是唐宋时期的遗迹,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有效的保护利用。

具体原因何在?还要再次提到黄河改道的老生常谈上。南宋初年,为了阻止金兵南下,掘开黄河,遗祸千年。南北交战之时,亳州由腹心转变为边疆,兼受兵祸与水患的影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折。《金史》载集庆军节度使温迪罕达言曰:“亳州户旧六万,自南迁以来,不胜调发,相继逃去,所存者曾无十一。砀山下邑野无居民矣。”元朝末年,韩林儿在亳州建都,与元廷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使得这座城市的衰落雪上加霜。为了营造明王宫殿的辉煌,韩林儿不惜拆毁太清宫等唐宋古迹,“汉唐碑碣无复存者”。明清以后,以亳州为代表的中原城市普遍地位下降,转而成为了商品、文化的输入地。中原不再象征着富庶与先进,反而在“地域黑”看来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词。

自北宋灭亡至明朝初年,虽然不过二百年,但中原地区的胡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中原汉人“辫发椎髻、深檐胡帽”“无复中国衣冠之旧”。朱元璋深感痛心,他颁行了《御制大诰》,在序言中疾呼:“元处华夏,实非华夏之仪。所以九十三年之治,华风沦没,彝道倾颓。”又说“愚夫愚妇,效习夷风,所以泯彝伦之攸叙。”为了重建华夏正统的意识形态,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朱元璋等明代帝王致力于教化活动。他们推崇儒学、恢复华夏衣冠、实行科举制度,派遣使者寻访历代帝王陵墓并重建祭祀。每有所获,便由中央遣官致祭。涡北的汤陵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朝廷的高等级祭祀与认定。在明末朝廷编纂的《皇明职方地图》中,桑林、汤陵等古迹位于亳州被明确标注出来。

最后要说的是,明朝初年的教化运动以融合而非排外为目的。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明确表示:“如蒙古、色目,有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蒙古各色官民在中原定居下来,不少转变为军户,亳州是他们的主要定居区之一。明朝的教化活动卓有成效,推动了民族的融合与认同。在这个主基调下,亳州与中原地区的其他城市一道迈入了最后的统一王朝。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