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雄风狮子舞:涡河岸边舞动的祥瑞精灵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在这首《西凉伎》里,唐代诗人白居易形象地刻画了一千多年前古人舞狮的场景。

传承人常子峰对学员进行雄风狮子舞神态教学。

自古至今,狮子作为百兽之王,一直被人们视作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逢年过节或集会庆典,人们经常会用舞狮表演来表达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022年,在涡河两岸流传两百年的涡阳雄风狮子舞技艺,作为涡河人民独特的文化现象、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入选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狮表演。

狮舞流传两百年

涡阳雄风狮子舞第十代传人常子峰,是一位年近五旬的精壮汉子,常子峰介绍,其家族传承下来的狮子舞,至今已经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豫皖苏亳州、阜阳、宿州、徐州、商丘、永城一带,在这些地区有很大的影响,传播甚广。

“大约在十九世纪初期,我们家一位叫常玉龙的先祖,非常热爱狮子舞表演,从小便跟随广东佛山的一位外号‘狮子王’的师傅学习狮子舞,三年后又在河北的沧县等地学习‘北狮’。常玉龙成家立业后,创立了常家雄风派狮子舞,之后经常带领家族成员组团演出,走街串乡,以此维持生计。”至此,常家狮子舞便形成了家族式的民间表演团体。从而代代相传,辈辈演化,也形成了清晰的传承谱系。

常子峰表示,“常兰虎”“常顺利”“常丙辉”……这些先辈他虽然大多并未见过,但作为技艺传承人,他从爷爷、父亲等长辈的口中经常听到他们的故事。

近年来,常子峰将这门祖传的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在保留了传统常派艺术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更职业化的发展,他成立了“常派雄风舞狮团”,集各派舞狮精华于一体,走向市场化发展,每年演出多达400场次,广受欢迎。

舞狮表演。

表演功力要求高

在鼓、锣等乐器的伴奏下,几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狮子”或摇头摆尾、腾挪跳跃,或搔股挠头、翻滚戏耍,尽显狮子的威武雄壮和滑稽可爱。“大家认识的狮子是百兽之王,凶猛威严,属于肉食动物,但我们表演的‘狮子’则是吉祥、安宁、和谐,只食花草的祥瑞之兽。”常子峰说。

据其介绍,涡阳雄风狮子舞以北狮为主,而北狮又是以武狮为主要特色,由引狮人手握绣球,配以吉祥喜庆的锣鼓引领狮子表演翻腾、扒跌、跳跃、登高、朝拜、穿桌子、踩球等高难度动作。乐器和道具有狮子头、狮子皮、绣球、鼓、锣、桌子等。

“舞狮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比如我们有的表演需要在三张叠起来的桌子上进行,这就需要有较好的武术功底,习武是舞狮人的基本功。”常子峰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舞狮和武术,经过刻苦训练,12岁起便能上场表演,其动作优美,姿势潇洒,为我省近年来较为有名的舞狮演员。

舞狮表演还很考验表演者之间的配合能力,“一只狮子一般是两个人合作表演,操作狮头和狮尾的两个人需要长期磨合,方能达到高度的默契。”常子峰介绍,表演过程中,“狮头”能看到外面的情况,而“狮尾”则看不到,“狮尾”只能根据前者的动作、步伐或者是“暗号”来做动作,“即便是天赋比较高的人,没有两三年的练习,也很难达到基本的表演要求。”


民族瑰宝再传承

关于这项技艺的传承现状,常子峰坦言,由于舞狮源自民间传承,虽有深厚的生命土壤,但近年来受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已出现“濒危”迹象。同时,舞狮人一般都是身强力壮的中青年演员,更必须有武术基础,可这些人多投身于常年的外出务工之中,所以,人员短缺也是常子峰经常遇到的困境。

但常子峰并未气馁和畏缩。在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他通过努力,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近年来,常子峰带着他的团队辗转于全国各地,取得了多项殊荣:2013年在河南省淮滨县荣获首届淮滨县文化周狮子舞项目第一名;2015年被央视七套乡约栏目选为“乡约”走进涡阳的开场节目;2015年被安徽电视台选为影视频道青少年春晚的压轴节目;2017年应邀参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青少年春晚;2018年应邀参加了央视七套在涡阳举办的“丰收中国”开幕式演出……

现在,常子峰的“雄风狮子舞”培训中心已被亳州市政府认定为“非遗文化传习基地”,有上百名青少年来这里学习舞狮,这让他十分欣慰,“我一定会尽力弘扬好这项地方特色文化,将狮子舞出安徽,舞出中国。”常子峰说。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