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城县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封纸质的嘉奖通令,这封1948年6月9日的嘉奖通令,是由当时的豫皖苏六分区司令部颁发的。
岁月的侵蚀,使得纸色已泛微黄。透过这微黄,七十多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战斗,那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中放射着光芒。这场战斗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史无数战斗中的一个,它与其他无数个战斗连在一起,“积小胜为大胜”,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令”原文
这张微黄的方形“通令”为钢笔横写,一个个规整的繁体字充满了年代感,通令的中上方有一枚朱文印章,印章内容为“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部”。通令全文如下。
通令(六月九日于本部)
查我十二团王圩子战斗中,一营新二连在副政教吕文海、连长屠振三、副政指裴敬轩指挥下,以两个排,阻击敌一个半连援兵。战斗中,该三同志均表现坚决执行命令,勇猛顽强,歼灭敌大部,缴获重要武器,完成整个战斗任务。本部除专函慰问外,特此通令表扬。
此令
司 令 员 李浩然
政治委员 罗野岗
副司令员 夏云飞
副政治委员 何启光
参 谋 长 王 枫
时代背景
自古“守江必守淮”。解放战争时期的豫皖苏六分区,处于淮河和涡河之间,西起阜亳公路,东到怀远,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1948年之前,这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区域,是进攻我涡北根据地的基地,驻扎有国民党正规部队,政权体系较为完整,反动统治盘根错节。
1947年初,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我人民解放军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从最初的战略防御逐渐扭转局势,正在向战略进攻转换。为此,党中央安排中原局和豫皖苏区对开辟涡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作战略部署,4、5月间二分区派人到涡阳、阜阳、亳县交界处建立阜阳县,后改为阜北县。7月,三分区在涡南成立了中共涡亳县委,9月成立中共涡南工委和淮上支队,做好了向东南方向发展的准备。9月后按照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部署,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正式拉开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使得处于两路大军中间地带的豫皖苏六分区在战略上更为重要,开辟六分区成为豫皖苏区的当务之急。
在这种形势下,当年10月,华野前委和豫皖苏区党委决定以涡南工委为基础加上阜北、涡亳两县,正式成立豫皖苏六地委、六分区、六专署,驻扎在现利辛县张村镇境内。10月下旬成立中共涡阳县委和县民主政府,11月下旬成立蒙城县,1948年1月开辟阚疃县,3月成立中共凤台县委和县政府,4月建立中共颍上县委和县政府。随后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党政建设,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组建十一团和十二团作为开辟、巩固六分区的主力部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先后建立了涡蒙、阜北、涡阳、蒙城、凤台、阚疃、怀远、颍上8个县政权,实现了刘邓、陈粟两路大军无缝对接,逐渐使国民党在这一区域失去了可供盘踞的基础和与我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能力。局势引起了敌人的极度恐慌和不安,于是频繁与我发生摩擦和战斗,王圩子战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战斗经过
王圩子即今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王圩村,位于淮河北面,凤台县城东北,当时属于豫皖苏六分区,一直是我共产党革命活动频繁区域。1946年以后,国民党凤台县当局组织武装先后数次进行骚扰,抢掠民财。两年多的时间里,这里的人民群众不堪其扰,多次组织反抗。
《中国共产党凤台县历史第一卷(1921—1949)》和《潘集区志》详细记载了这场战斗的经过。1948年3月下旬,豫皖苏军区六分区十二团开赴凤台,以凤台为中心开展活动。1948年5月底,十二团驻潘集王圩子北面纪大郢一带村庄,古沟、潘集区队也在纪大郢一带活动,一边保护群众午收,一边寻机歼敌。
一天上午,国民党军某部在魏家圩骚扰,遭潘集区队袭击后撤到王圩子。他们不甘心失败,于第二天拂晓又到魏家圩寻机报复。当时,十二团发现这一情况后,派了几名战士骑马到魏家圩后面开枪,以迷惑敌人。国民党军以为遇到我人民解放军主力,不敢正面战斗,慌忙撤到王圩子。古沟区副区长顾德花发现敌情,立即向十二团报告。团长听说敌人不多,决定由副团长罗平带二营四连、六连围歼这股敌人,另派骑兵排配合。当骑兵排到达王圩西侧时,遭圩外之敌包围,骑兵驰骋射击,将国民党军压回村内的老油坊内。老油坊四壁枪眼,前有一片百十米的开阔地、屋后紧靠一道既宽又深的大沟,易守难攻,又闻驻芦集、潘集之敌已在集结驰援。罗平速将敌情向团部报告,建议改围歼为围点打援。团长蒋汉卿、政委霍大儒在了解圩内之敌是约有一个营的国民党正规军后,即命一营长张枫率一营前去增援。一营一连由张枫指挥,从村西进攻;一营二连由营教导员洪海(据本文档案记载应为副政教吕文海)率领连长屠振三、副政指裴敬轩,以两个排埋伏在村西南的长沟北端,阻击敌援兵,以防援敌利用大沟隐蔽迂回包围我们;二营四连、六连由罗平指挥从村东、村东南进攻,其余连队均做预备队。随后我军再次发起进攻,战斗十分激烈。一连连长李福太带领全连战士从村西猛冲,四连战斗英雄刘春轩带一个排从村东冲进村庄,前后夹击,猛冲猛打。在即将占领敌人阵地时,罗平不幸中弹身负重伤。这时国民党军援兵已到,在村西埋伏打援的一营二连佯作国民党广西军,布下圈套,巧妙歼敌援兵。团部考虑战场距田家庵太近,担心敌人再次增援,于是主动撤出战斗。
在王圩子战斗中,十二团参战人员“均表现坚决执行命令,勇猛顽强,歼灭敌大部,缴获重要武器,完成整个战斗任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打死打伤百余人,俘虏三四十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一说缴获机枪6挺、步枪300余支)”。此次战斗,十二团除副团长罗平重伤牺牲外,还牺牲了一部分干部战士。这次战斗后,国民党军即撤掉了潘集、古沟、芦集3个据点,再也不敢轻易到淮河北岸骚扰了。
一个月后,蒙城解放;7月底阜阳解放,9月至次年的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开展了历时4个多月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大部。1949年1月上旬凤台、淮南矿区等先后解放,1949年4月下旬我人民解放军开展渡江战役,全面击溃国民党反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