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匠心独具的艺术。一代名相伊尹,就是中国烹饪的鼻祖。他凭借“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曹操善烹,作为伊尹的粉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善于推陈出新,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
曹操诗歌现存20首,其中涉及食物就有12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曹操集》中,有《兖州牧上书》《上器物表》《四时食制》《奏上九酝酒法》《与诸葛亮书》《与皇甫隆令》《上杂物疏》等7种涉及吃食。其中《四时食制》是曹操的家庭食谱,也是古代中国第一部研究美食的专著,它的出现,使烹饪从满足温饱,走向了审美享受,开创了烹饪科学。
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已经散佚,我们今天只能从《太平御览》《颜氏家训》以及《全三国文》中看到部分章节,遗存的部分章节内容仅涉及鱼类,无法窥见《四时食制》的全貌,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
《四时食制》仅存的内容中,记录了14种鱼的产地、形状、习性等,难能可贵的是,还专门记下死鱼的特点以及不可食用的鱼类。这种记录对后人食品安全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温馨提示,其中关于鳣鱼的记载,对研究淮河的水资源及生态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及现实意义。
曹操不愧是吃鱼的行家里手,那时候,他已经研究出鱼的多种吃法了。如“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鳣鱼——常于孟津捕之,黄肥,唯以作鲊”,可以用盐和佐料腌制。还有羹鲶,即用鲶鱼做成鱼汤,鲶鱼古时候也称为鮎鱼,非常美味,还有食补的功效。
《搜神记》记载了一件趣事。曹操在一次宴会中发出了感慨:“今日高会,珍馐美味,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方士左慈听罢,便令人在铜盆中注入清水,从中钓出两条鲜活的鲈鱼。曹操见状又说道“既得鲈,恨无蜀地生姜耳”, 左慈再施神通,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须臾间,使者带回蜀姜。这故事虽是志怪神话,但也真实反映了曹操喜爱生鲈鱼片配姜丝的时尚吃法,这也是史料中最早记载的生吃鱼片的记录。
曹植在《名都篇》中也写道,“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脍鲤,既是把鲤鱼做成生鱼片,伴以姜丝、蒜、橘等佐料,从另一个角度侧面记录了曹操家庭的食谱及曹操的饮食习惯。
二
鱼多了吃不完怎么办呢?为了避免食材腐烂,曹操往往会对其进行加工。最常见的就是制作成鱼酱或腌制成咸鱼。《四时食制》写道“鳣鱼——唯以作鲊”。鲊,一种用盐和佐料腌制的鱼,由于该书内容保留的不全,制作的工序仅记录到这里,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穿越汉末时代,看到曹家腌制咸鱼的情形。直到今天,亳州一带仍保存有腌制咸鱼的习惯。
还有别的吃法吗?
我们拓宽视野,从毗邻亳州的徐州发现的描绘汉代“烧烤”的画像砖上入手,研究者对画像进行深入考察。徐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名《庖厨》,研究人员发现了食客把食材串起来在火上翻烤的动作及场景,可以看到两名炊者,手持烤肉放在火上进行烧烤。画像石的右上方,还悬挂着两条鱼、两只兔子,看来那时候就有烤肉串、烤鱼片了。有趣的是地上还有一条狗,一只鸡,似乎在追逐打闹,增加了浓浓的生活烟火气息。
曹操善烹,不仅文献上有记载,更有美丽的传说。官渡之战时,军队粮食匮乏,一次,曹操带着卫士巡营,在一处宿营地遇到士兵骚乱,曹操查问原因,原来是一个饥饿的士兵,偷偷跑到河塘里捉了几条泥鳅,用荷叶包着裹着泥巴烤泥鳅,准备充饥,被军官逮着,等待处置。曹操问清楚来龙去脉后,兴趣陡然大增,主动向士兵要来烧好的泥鳅,众目睽睽下吃了一口,味道居然还不错。曹操哈哈大笑,下令释放士兵,赦免处罚。然后,他立即回到营帐,找来泥鳅,亲自下厨尝试,并加以改进,用新方法烹制的泥鳅味道更加鲜美。然后传令军队就地取材,既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又顺带解了馋。不成想,这个战时措施竟被曹操的部队保留了下来,后来还取了一个名字“官渡泥鳅”。
三
亳州还有一道药膳名吃“曹操鸡”,据地方志记载,曹操居谯东50里精舍读书的时候,读书之余,他选用当地多年生的土公鸡,配以地产中药白芍,加上天麻、花椒、桂皮、香菇等多味中药材,烹烧出一道自己爱吃的土菜。蛰居的岁月,这不仅满足了口福,更成为他的精神慰藉。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断地调整配方,又增加了枸杞、人参、辣椒、茴香等药材,烧出的菜,香气浓郁,色泽红润,吃起来健脾养血、安神补肾,极大地提升了曹操的精气神。不经意间,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名菜,今天的亳州大大小小的饭店,都把这道菜作为金字招牌。有趣的是,这道菜还传到了合肥、徐州、淮北、商丘等周边城市,他们根据本地口味、习惯,不断地加以改良,成为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
曹操大概率上还是一个喜欢吃零食的人,这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一位将军向曹操进献了一道点心,曹操收到后非常高兴,提笔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谋士杨修看了,主动招呼大家分着吃了,吃过,众人不解。杨秀给大家说,“一合酥就是一人一口酥”。如今在亳州,“一合酥”仍是“忆曹坊食品有限公司”的著名产品,远销大江南北,颇受人们喜爱。
曹操善于因地制宜,对传统的食材进行创新,化腐朽为神奇。平平常常的家乡食材,经过他的一番操作,竟成为桌上的珍馐佳肴。青出于蓝,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是一位“美食控”,他创制的七宝羹,即用驼蹄炮制的羹汤,魏晋时代十分有名,后来成为皇室用品。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名篇《自京奉贤先县咏怀五百字》描写道“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游玩,吃的珍馐美味中就有驼蹄羹。这说明这道菜至少在唐代已经开始在宫里非常流行。
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曹操对“美食”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精力,这在过往的统治者中,十分罕见。将其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观察,军阀混战、百姓流离、疾疫流行,曹操征伐治乱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关注日常,这充分说明了曹操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亦是一位积极改变创造生活的人,还是一位不骄不躁的现实主义者,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善于从平凡中萃取美好,是他作为大诗人的一个显著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