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城县档案馆“蒙城档案记忆”展厅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本日本于1938年出版的《历史写真·徐州大会战》画报和一张同时期的《大阪每日新闻》号外。这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自供状”,一份日本侵略者当时为炫耀“战绩”而留下的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铁的罪证。
这本《历史写真》(日语中“写真”的意思是“照片”)画报发行于1938年7月1日,装订方式为平装,开本16开,出版社是历史写真会,尺寸30.5×22cm,为当时的日军随军记者所拍摄,目的是彰显日军侵华“战绩”。画报刊有实地拍摄的照片160幅,大多数为日军在徐州会战和侵略福建厦门等地的“战绩”实录,其中70幅和徐州会战有关,有日军攻陷徐州前夕,在徐州周边布置军力的照片;有日军占领津浦铁路的照片;还有日军进攻徐州和攻入徐州城时残酷的战争场景。这本画报里同时保存了8张1938年5月7日—9日,日军攻占蒙城前后时的实景照片。
《历史写真 徐州大会战》画报封面。
画报展示侵略罪证
这本画报的封面,即是日军当年在蒙城西门附近的炮兵阵地,一个耀武扬威的日军军官,左手将指挥刀拄在地上,站在一门大炮的旁边,目视前方,十几名日军士兵或坐,或蹲,或立,背后是玉皇庙,彩色画面较为清晰。扉页“本号概要”内3次出现“蒙城”。
根据目录所示,翻到第五页,右下角日文文字说明“徐州攻略前战之占据蒙城”,用日语简要介绍了这次战斗的过程,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蒙城在徐州之南,安徽省西北部,是一个县城人口约5000人的小城市,系当时国民党军重要据守之处,在这儿有1万余人的军队集结(此数字应为日军宣传需要故意夸大,据我方史志档案资料记载,实际仅为2000余人),构筑有现代化的防御阵地,进行顽强抵抗。(日军)在5月8日夜完成包围,开始猛烈攻击,9日早晨攻占蒙城”。
这段记述除个别部分与我们的史志档案资料记述略有不同之外,其余大部分内容均相一致。本页配有3张照片,右上一张是南门上六名日军士兵架起机枪,正在对我守军进行射击,万佛塔赫然出现在画面中;右下一张是一队日军在被炮火摧毁的城垣上高呼口号的照片,八十多年后仍然能够感觉当时日军的嚣张气焰;左边一张占据本页半幅比例,日军驾驶坦克从已经被摧毁的南门下进入城内,数十名日军士兵站立两边列队欢迎,两面日本国旗悬挂在城门楼上,城门楼已经被炮火严重损坏,楼顶瓦碎,露出天空,摇摇欲坠。
日军侵略蒙城及战后庆祝画面。
第七页,还是徐州攻略前战,记录日军炮声隆隆的炮战阵地。本页共4张照片,其中右上一张照片是参战日军“有田部队”在蒙城近郊野外的炮击阵地,硝烟弥漫中,数十名日军以大炮数门,炮击蒙城县城。
第十页,共4张照片,其中右下一张照片内容是蒙城南门附近,一队日军占据城墙上,居高临下,用机枪对我守军进行射击。
第十一页,左上照片内容是蒙城北门,一名日军军官骑着战马,一队日军用马拉着大炮从本门进入城内。
第十三页,整版刊出照片一张,内容是日军占据蒙城后对炮火摧毁的城南门战场进行清扫,左边配文字再次说明了攻占蒙城的过程:“8日夜完成完全包围,开始全面进攻;9日晨攻占蒙城。”这张照片为彩色,南门城楼翼然高耸,右侧矗立着千年万佛塔,两面日本国旗悬挂在城门楼上方,两名日军士兵持枪站在城楼之上,一队日军士兵正在城楼下面清理被炮火摧毁的进城道路,护城河一带碧水,似已被鲜血染红,吊桥铺于其上,均清晰可见。城墙除一处缺口之外,其余依然高大坚固。
在这本画报的旁边,还有一张1938年5月13日的《大阪每日新闻》号外,最上面自右至左赫然写着“徐州大攻略画报<第一报>”。号外正面共2张照片,上方照片内是一队日军在蒙城城墙上“凯歌”,庆祝其攻占蒙城“兴高采烈”的场景,背景是被攻破的城垣。下方是一队日军对据守在城内的中国守军进行猛烈射击的图片。这两张照片都是黑白照片,但是同样清晰而真实。这张号外是《大阪每日新闻》报社日军随军记者小野特派员于5月10日拍摄,然后发回报社的。背面还有四张照片,是这个报社另外一名叫山上的特派员拍摄的,分别是日军进入蒙城后对我守军进行扫荡(此照片左前方万佛塔,护城河在右边,推测应为从东往西方向拍摄)、津浦线正面射击、日军在蒙城西门上对我撤退守军进行射击、坦克部队打破民房对我守军进行攻击的照片。
上述这些照片均配有日文文字说明。因日语来源于古汉语,除平假名和片假名外,几乎都用繁体汉字,但凡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的读者,均能读懂大概意思,所以我们现在阅读起来并不困难。
誓死御侮英勇不屈
据史料记载,1938年4月,日军不甘于台儿庄战役的失败,调整部署,调集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共30万兵力,分6路对徐州进行四面合围,妄图在徐州围歼李宗仁指挥的60万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军吸取淞沪会战教训,为了避免被包围,摆脱不利态势,保存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达到对日持久作战的目的,做出了放弃徐州、向豫南和皖西边界突围的决定。为争取大部队撤退时间,李宗仁命令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派遣四十八军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率部驰援蒙城,用以阻击日军从蒙城至永城向徐州方向迂回包围。
日军炮击后的蒙城城门楼。
对这次抗日阻击作战,《蒙城县志》进行了详细记载:5月5日,日机轰炸县城四牌楼(安徽人民自卫军第三大队驻地),县长葛昆山带第三大队官兵撤往高隍。6日,周元率一○三三团2000多人,从淮南经楚村到达县城,在李竹杆园、贾水园、万家猪行等处设防御敌。7日上午,18架日机轮番轰炸中大街(一七三师指挥所驻地附近),烧毁房屋1400余间。中午,日军十三师团3000余人围攻县城。夜晚,城外守军全部撤入县城。8日,日军增援2000余人,利用升空气球指挥战斗,数十次冲锋均被击退。9日上午,在3架飞机、30门大炮掩护下发起总攻,又多次被击退。后调装甲车、坦克30辆冲入城内。周元组织敢死队还击,展开激烈巷战歼敌1000多人,守军也伤亡过半。下午,周元副师长集结300余人转战至水门街(今漆园街)北首,掩护凌云上团长等100余人突围。周元与二营营长李国文、中校团副谢荣森继续率部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随后,日军转向搜捕其余守城官兵及居民,用铁丝穿手心的残忍方式将被俘官兵及居民押到文王庙前塘边,用机枪射死军民3000余人”,对蒙城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为纪念周元及其所部将士,1938年5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悼周元副师长”文告,称他是民族英雄。8月,日军退出蒙城后,蒙城人民在县城东门外庄子祠东侧筑起高大陵墓并立碑纪念,碑铭“周副师长殉难记”,城关镇改名为周元镇(现为城关街道)。
1985年5月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8月,蒙城县人民政府新立“周元将军暨守蒙将士抗日殉国纪念碑”。1992年,《蒙城县志》修撰时将周元及其生平事迹详细记述在第三十五章“人物”内。2007年7月,县委、县政府将门前东西主干道由原新城路更名为周元路,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