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蒙城的老城门,除了南门(在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重修后改称为南华门)以外,其余的东门、西门、北门及水门(即小北门)等老城门确乎已在八十五年前即民国二十八年(1939)7月,时任蒙城县长马忍言的一声令下,轰然倒塌,夷为平地。如今,这些老城门早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只留下了部分记录,散存在档案史料里,停留在蒙城的历史记忆里,很少还有人能够想起它当年的样子。
筑城历史越千载
自古先筑城,才有“门”。所以,要说城门,必得先从“城”说起。
蒙城筑城历史悠久,据尉迟寺遗址考古发现,蒙城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聚居的历史,红烧土排房可以说是最早的蒙城人民聚居于“城”的雏形。
据史料记载,商汤盘庚时期蒙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一定规模的“城”,春秋战国时蒙城属楚,先后建有漆园(今涡河北岸,庄子曾为漆园吏)、瑕城(今乌集)、垂惠聚(也称礼城,今小涧狼山东)与赵集古城,加上之前的北冡故城,被后世称为“半个蒙城县,五座战国城”,说明蒙城在春秋战国时期,筑城已经是平常之事。但是,因为蒙城处于楚、宋等诸侯国交界处,城的位置不稳定,总是随着诸侯国之间不停争夺而不断改变。
秦汉以降,蒙城县名及隶属仍然多变,治所也逐渐由北淝河而向南迁至涡河岸边。隋统一天下后,蒙城也开始逐渐稳定下来。唐天宝元年(742)正式称蒙城,至今1300年,就是因为蒙城当时不但具有一定的“城”的规模,并且治所所在之县城基本稳定,所以才正式称为蒙城。北宋时期,知县苏舜钦建清燕堂作为县署,后历代又建庄子祠、万佛塔、慈氏寺等,“城”的规模和“城”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巩固与发展。
明代以前,蒙城之“城”均为土城,这在明嘉靖《寿州志》里有着明确记载:“(蒙城)旧有土城,周九里三十步,正德六年(1511)知县叶宽易以砖石(城墙基础均是从民间征购的石磙,在2023年原北城墙重修涡河路施工现场发现了200余个,现保存在庄子祠院内),其后方为砖城。”
自明清以后,蒙城县城历经洪水、匪患和战乱,城池毁而复修不下十余次。至清咸丰六年(1856)五月,“知县俞澍筑城浚池,城墙上宽三尺五寸,下宽四尺,高一丈八尺,城共周长六百八十三丈,垛口一千八百有八……”从此,一直到1938年,日寇侵蒙,炮轰县城致城墙多处被击毁,1939年,县长马忍言监督拆除城墙为止,除了部分维修、加固以外,蒙城的“城”基本均维持这个规模。
城门命名多考究
古代,城门的命名也非常考究,都会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风水等因素紧密结合。比如北京内九城正南之门便叫正阳门,正东之门叫朝阳门,顾名思义,均比较容易理解。
至于蒙城老城门的命名,虽然没有北京、南京这样的都城响亮,但也契合蒙城的人文、历史、地理、风水实际,并遵循着封建时代的礼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规定。据嘉靖《寿州志》和《重修蒙城县志》等载,正德六年(1511)蒙城知县叶宽将县城由土城而改修为砖城后,修筑城门3个,西门曰“中都西镇”,为镇守城西之意;南门曰“承熏”,《吕氏春秋》“东南曰熏风”,“承熏”多为南门之名,其意为承接南面和暖之风;北门曰“拱辰”,《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以北门大都称“拱辰”。
嘉靖年间,知县刘继先于文庙之东开东门,以近学宫之故,命名曰“文明”,也有“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又开小北门,亦名为水门,因此处临近涡河,城内百姓取水多从此门经过。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县崐德重修城门:以《书经·尧典》有“寅宾出日”句故改东门曰“寅宾门”;外郭曰“襟带长淮”,因蒙介淮北河南之间,取襟江带淮之意。南门仍曰“承熏门”,外郭曰“屏翰寿阳”,谓蒙城为寿州之北重要屏障辅翼也。古者西风主秋,秋则丰收,有五谷丰登之寓意,故改西门曰“庆丰门”;外郭曰“雄藩汝颍”,以蒙城地位重要、实力雄厚,为阜阳(古称颍州、汝阴)东之藩镇故也。北门曰“拱极门”,“拱极”出自《旧唐书·礼仪志二》:“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与拱辰同意,故名;外郭曰威控漆园,乃取威势所至全城之意,后又改为“永固山桑”,在日军1938年侵占蒙城时留下的老城北门的照片里还能看到这四个大字。
“蒙介淮北河南之间,土地旷衍,所谓四战之区也”。1938年5月,静静的涡河声里,当时的国民政府守军在此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激烈战斗,在日军飞机大炮轰炸之下,满长黄麦子的田畴全变为一片焦土,国民政府守军几乎伤亡殆尽,这座千年古城又焉能完璧?战火之中,蒙城的城墙和城门大都毁损严重,日军为宣传其侵略战绩而拍摄的照片成为了蒙城古城的最后记忆。照片里的蒙城古城为拱券式建筑,重檐歇山顶样式,斗拱飞檐,凤凰展翅于上(宋英宗时高皇后为蒙城人,所以蒙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楼上均“不雕龙而雕凤”),虽经炮火毁损,但依然可以感觉原城门楼的高大挺拔,气势恢宏。
1939年春,冯玉祥的侄子马忍言任蒙城县长。其思想较为进步,成立青抗会,积极抗日,为了开阔蒙城市容,在当年7月成立拆城委员会,把自明初建筑数百年的砖城全部拆除。
古老蒙城迎新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蒙城迎来了新生,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老城门纷纷换了新颜:原老城南门于1997年在原址重新修筑,取庄子《南华经》之意,命名为南华门,吊桥改建为石桥,原南城墙附近全部建成了住宅区,护城河上大部分进行了商品房开发,少部分修建成市民休闲文化长廊;原东城墙和护城河改为东城路,后又改为嵇康路,现已经成为贯穿蒙城南北的主干道,东城门原址修建原计生委办公大楼;西城门俗称西门口,位于一中后街新民街西头与北蒙大道交口处,摇身一变而为当时的商业批发中心,现仍然商铺云集、繁华如初;原北城墙及护城河填平而成涡河路,位于北大街与涡河路交口的北城门,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北大街整体改造时修建为庄子牌坊;位于北门西漆园街北头的小北门(水门),现已经成为老城区里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巷口,寂寞而又安静。
如今,曾经的城门都已不复存在,唯有30年前重建的南华门,留存些许历史记忆。南华门依然按照歇山顶修筑,金色琉璃瓦在夕阳下熠熠发光,城门外八方辐辏,人头攒动,仍旧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派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