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开启了中国最早的“土地承包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历史长河中,曹操的形象,慢慢在读者头脑中固化成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戏剧中的白脸奸雄。实际生活中,曹操还是一位敢于吃螃蟹的改革者,是经济学家,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了。曹操从汉末群雄逐鹿中胜出的主要原因,即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稳定的有效的经济制度,此种体制生产更多的粮食及财富,既稳定了百姓,供养了军队,也吸引了各方人才前来投奔,这才是曹操乱世争霸中制胜的秘笈。

有史以来,土地便可以和财富、稳定等画上等号。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关系到政权基础。东汉时代同此。

读《三国志》《后汉书》《曹操集》,感悟深刻的是曹操打败对手的利器当属经济改革,其中首要的就是土地改革——屯田。

早在初平三年,曹操改编青州黄巾军的时候,接纳了随军眷属100多万。饱读史书的曹操,借鉴秦及汉初屯田雏形,把黄巾军百万的随军人口,编成农户,利用他们本身携带的耕作工具,耕种无主土地。这样既解决了随军人口的生计,同时也为前线作战提供了保障。这是曹操推行屯田制的早期实践。

建安六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此时许昌历经战乱,“民人分散,土业无主”。公元196年,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颁布“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 开启了东汉的土地革命——屯田。

这项改革很快就取得了收益。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当年“得谷百万斛”。

这时的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把流民组织起来,向他们提供耕牛、农具、种子,50人一屯,开荒种地,收获后,用官牛屯田耕地的,上交六成收获,自家留四成;如果使用自己的耕牛就可以留下一半的收成。

军屯又被称为“屯田兵”,战时作战,闲时种地。曹操的屯田制,把西汉曾出现的零星屯田,进行普及,形成制度,并逐渐规模化。通过这种方式安置流民,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使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发展, 为曹操提供了强力的财政支持。如今,黄淮流域,许多叫赵屯、尚屯、燕屯及屯南、屯北的镇、村,便是这一历史遗留的痕迹。

为了使屯田逐步被老百姓欣然接受,曹操还创新了配套的经济政策。“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同时兴修水利,开挖沟河,用作灌溉和排水。

在屯田推行成功的基础上,曹操审时度势,从战时的实际经验出发,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土地承包制”。

建安九年,曹操颁布了《抑兼并令》,严可均《全三国文》中,又作《收田租令》。此令废除了秦汉以来按人头征税的传统做法,改为按户征收,史称“户调”。

《三国志·武帝纪》载:“其收田租亩4升,户出绢两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每年每亩四升谷,每年每户两匹绢,两斤绵。此外,任何人不得向农户安排杂税徭役。尤其是每亩土地,交够四升后,多余的粮食都是自家自由支配,彻底改变了袁绍当年治理河北时,豪强大族,横行无忌、兼并土地,百姓被迫替豪强缴纳税费,贫困潦倒,歉收年份,变卖家产儿女也无法完成税费的悲惨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屯户的种粮积极性。这是中国史料记载实行最早的“土地承包制”。

“谁关注民生,谁就获得人民欢迎”。曹操这一富有开创性的经济政策,达到了以下几种效果:一是抑制了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豪强买卖扩张佃户,进而拥兵自重。二是防止了豪强逃避税赋,减轻了普通百姓的税负负担。三是老百姓直接向政府缴纳税费。交够政府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调动了生产积极性。颇像20世纪80年代“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的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拥护曹操的政治向心力,改善了社会政治生态,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四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及魏国建立,奠定了厚实的组织、人事、经济基础。《三国志集解》记载:“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逐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毛泽东与曹操尽管相隔千年,但思想上相通共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第一个站出来,为曹操正名。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58年,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谈到了曹操,“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听到毛泽东主席的评价后。郭沫若、翦伯赞先后著文相应,为曹操恢复名誉,引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为曹操翻案的风潮。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