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东西,摊主用杆秤称重的时候,顾客总会伸头看一眼,有的虽然不识秤但是也要装懂……”在很多人童年的记忆里,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杆秤在中国应用了数千年,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度量工具,是活态传承的传统手工技艺。
2023年,利辛宋氏传统杆秤制作技艺入选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宋井贺正在制做杆秤。
“做的是秤,称的是心”
“做的是秤,称的是心。”日前,利辛县巩店镇向阳村宋庄78岁的匠人宋井贺,一边一丝不苟地刮着秤杆,一边说。
说起宋氏制秤的起源,宋井贺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我的爷爷宋振江本来是个木匠,清朝末年,他去河南给一户富人家做家具,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制秤的手艺,回来之后就改行专门制杆秤,手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宋井贺从20来岁随父亲宋治田学习制秤,至今已有50多年从业历史了。
宋井贺表示,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据传为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发明的,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无论制度如何改,但是制秤的技艺却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
宋井贺说,杆秤制作技艺在过去被称为“百工之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行当,能养活一大家人。
人们在用宋井贺追逐的杆秤称量货物。
多年锤炼出绝活
宋井贺介绍,制作一根杆秤,需要经过选材、打磨、包秤头、定刀口、校秤定星、分斤两、镶秤星、二次打磨等较为繁琐的工序。计量准确是制秤的最基本要求。手工制秤技术含量高,一个微小的差错就可以让一杆秤报废。
“入门的时候,需要反复练习刮秤杆,只有练好了刮秤杆这项基本功,才能开始接触后面的工序。”宋井贺表示,秤杆一般选用枣树、柿树、楠木等材质较硬的树种,最上等的选择为楠木,楠木制成的秤杆完成后无需上色,会自然泛出木质本身的深棕色,所有工艺完成后能更清晰地看出深色秤杆衬托下星花泛出的金光。
刮好秤杆,就需要给杆秤定刀口。秤刀一共有三个,两个用来挂提纽,一个用来挂秤盘和秤钩。从侧面看,三个秤刀只有在同一基准线上,才能准确地称量货物。而基准线的位置,也必须在秤杆上部1/3到2/5处。宋井贺定刀口时,可以不用墨线,直接在秤杆上画出一条笔直的线,这项绝活也是他经过多年锤炼而成的结果。
然后,制作杆秤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定准星。
定准星也叫定盘星,就是在秤杆上找到零刻度的位置,因为只有找准了定盘星才能让秤称量时做到精准。确定了零刻度后,就用标准砝码确定最大刻度。而后才能在秤杆上测量和标记具体的刻度。这也是杆秤制作手艺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就这样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做好一杆秤,就要耗时好几个小时,一天下来,一人最多也只能做两三杆秤。
制作好的杆称。
坚守传统老手艺
宋井贺介绍,他们家制作出的杆秤型号曾经达几十种之多,大型杆秤可称量几百斤重的货物,最小型的杆秤称为戥子,用来称量贵重金属、珍稀药材等价值高的货物。一般十斤杆秤至五十斤杆秤在生活中最为常用,
现在宋井贺大多制作的是斤两轻的小杆秤。在年轻的时候,由于技术过硬,他曾经在利辛县计量局以及王人、巩店等几个乡镇专业制秤,制出了成千上万杆秤,颇受使用者欢迎。2020年12月,宋井贺被利辛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淝畔乡才”荣誉称号。
随着磅秤以及电子秤的普及,制作杆秤的生意也冷清了。风风雨雨几十年,无论是生意好还是差,在制秤过程中,宋井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丝毫偏差。他也不止一次遇到,买秤者想让他在制秤的过程中做点手脚,被他严词拒绝。“做秤要讲良心”,这是宋井贺一直坚守的准则。
如今,订制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做杆秤这门手工艺也因为工序繁琐、利润微薄而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但宋井贺说,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一直干下去。宋井贺的三个儿子早年均学会了制秤技艺,目前仅仅是业余时间制一些精品秤,购买者收藏目的大于实际使用。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老工匠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手工秤已渐渐退出舞台,但依然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意义。手工做秤的工艺,体现中国人崇尚简洁实用的智慧,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专门知识,有着很好的工艺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