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弗·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今年已93岁高龄的涡阳一中离休教师杨光先生喜欢读史。他近读《宋史》,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从史料记载中发现,北宋有十位宰相、八位副宰相在亳州做过官。如果能够发掘整理出来,对传播亳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杨光先生探赜索隐、旁搜远绍,翻读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以及宋代史料笔记等大量书籍,终于获得一些珍贵史料。今以他们在亳州的事迹为主,兼及平生重要史实,不求全面,依次作概略的介绍。
王钦若(962-1025年),北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定国,淳化进士。先说说王钦若在亳州做官时的三个故事。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七:“王钦若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天久雨,仓司以谷湿不为受纳,民自远方来输租者,食谷且尽,不能得输。钦若悉命输之仓,奏请不拘年次,先支湿谷,不至朽败。奏至,太宗大喜,手诏答许之,因识其名。秩满入见,擢为朝官。”王钦若这样做,既勇于担当,又处理得法;既解决了农民的困难,也解决了湿谷不能存放的问题。因此得到太宗的赏识,提拔他做了朝官。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真宗朝,黄震知亳州永城县。时大旱,王丞相钦若为郡倅,至邑祈雨。夜祭祠下,王默祷,他日如至台辅,四更当雨。黄密知之,私戒鼓吏,促其更筹,遽击四鼓,而云未应。王亦自信之重,庄严而待,及期果雨,竟如所望。”这里讲的是,王钦若在亳州做“郡倅”即担任郡的副职时到永城求雨的故事。他默默祈祷,将来如位至“台辅”即宰相,四更天当下雨。永城令黄震从中作梗,还是如期下雨了。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之说,说明王钦若日后必当大贵。
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中:“仆射相公王公,至道丙申岁(996年),为谯幕,因按逃田饥而流亡者数千户,力谋安集,疏奏乞贷种粒、牛、粮,恳诉其苦,朝廷悉可之。一夕,次蒙城驿舍,梦中有人召公出拜,空中紫绶象简者,貌度凝重,如牧守赴上之仪,遣一绿衣丱童遗公曰:‘以汝有忧民深心,上帝嘉之,赐此童为宰相子。’受讫即寤。迨晓,憩食于楚灵王庙,作诗志于壁。是夕,夫人亦有祥兆而因娠焉。后果生一子,即庆之是也。器格清粹,天与文性,未十岁,公已贵,荫为奉礼郎。耻门调,止称进士,或号栖神子,惟谈紫府丹台间事。有《古木诗》‘不逢星汉使,谁识是灵槎’。祥符壬子岁(1012年),谓所亲曰:‘上元夫人命我为玉童,只是吾父未受相印,受,则吾去矣。’不数日,公正拜,庆之已疾,公忆丙申之梦,默不敢言。不逾月,庆之卒,年十七。真宗闻其才,矜恤特甚,命尚宫就宅加赗襚,诏赐进士及第,焚诰于室。”这里赞颂了王钦若“有忧民深心”,上帝赐子则带有神话色彩,惜乎拜相日爱子病逝。文中写到的楚灵王庙,在今亳州涡阳楚店,至今仍流传许多关于楚灵王的传说。
咸平四年(1001年)四月己未,王钦若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王钦若、陈尧叟密请迁都南逃。宰相寇凖力促真宗亲征,真宗遂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县)督战,大大鼓舞了宋军士气。寇凖对真宗说: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后来双方议和,达成协议,这就是有名的“澶渊之盟”。澶渊盟后,真宗颇敬重寇凖,而王钦若却十分恨他。一天会朝,寇凖先退,真宗用目光送了很远,王钦若乘机对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凖,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是的。”王钦若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辱,反说寇凖有功于国家,这是什么道理呢?”真宗惊愕地问:“为什么呢?”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役,就是城下之盟。陛下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这不是最大的耻辱吗?”真宗听了非常不快。王钦若又说:“陛下听说过赌博的事情吗?赌徒到了快输光的时候,便倾其所有,作最后一博,叫作‘孤注’。陛下,就是寇凖的‘孤注’,那是多么危险呀!”从此真宗不再信任寇凖,罢了他的宰相,降为刑部尚书,出知陕州。这就是成语“孤注一掷”的由来。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八月庚午,王钦若拜相,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甲午罢相。宋仁宗即位,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丙寅王钦若再拜相,天圣三年(1025年)十一月戊申卒。王钦若状貌短小,项上长个疣子,时人称为“瘿相”。王钦若为人奸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内侍刘承珪,被人目为“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