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一点 大多亳州方言有音也有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bó)州,安徽省辖地级市,古称“亳”。将“亳”字拆开,由高字头和宅字底组成,故亳州又称“高宅之地”。“亳”与“毫”字十分相像,加上平时仅作为地名使用,这就让一些不熟悉这里的人看到这个地名几乎一读就错。实际上,亳州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炎黄时期,帝喾称帝,定都于亳;商汤时期,再次定都于亳。悠远厚重的历史孕育出的亳州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朵奇葩。

身为亳州人,从牙牙学语时便开始接触亳州话,许多亳州方言,我曾浅显地认为由于地区口音的改变,很多读法一定都是“有其音无其字”。实际上,亳州话隶属中原官话,是在通用语言“雅言”(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原官话根据地理位置又被分为十四个片区,亳州方言则属于以河南商丘和安徽阜阳为代表的“商阜片”语言片区。作为标准语,自然就会衍生出对应的文字,因此许多亳州方言是“有音就有字”。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从日常饮食中衍生出的亳州话,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烹饪方式中,用火慢慢熬煮,亳州话叫做“熝”(aō),比如熝丸子汤,熝排骨汤等等;用少量的水,半蒸半煮的方式把食物弄熟,则叫做“烀”(hū),比如烀白薯;与水隔绝后将食物加热或蒸熟,叫做“馏”,比如馏馍、馏菜,亳州话常说:“中午简单吃点吧,馏点馍馏点菜就齐了。”此外还有用文火久煮使烂熟,叫做“炖”。那这几种烹饪方式又有什么细微区别呢?以排骨为例,熝排骨、炖排骨、烀排骨,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区别,实际上不同的方式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不同,熝字除了有用火慢慢熬煮的含义,还有“为了提取有效成分把东西久煮”之意,简单点说,熝主要是为了喝汤,烀和炖则是为了吃肉,比如熝中药,就是为了喝汤里面的有效成分。在用水量上,煮要大于炖;在烹饪程度上,炖则大于烀,炖侧重于要把肉做得更加软烂。

时至今日,亳州话沿用着一部分在今天普通话中已经不能独立使用的古代汉语单音词,可以说,这是亳州方言的一大特色。常见的还有“嬎”(fàn),表示鸟类、禽类生蛋,如“怪得来,今年喂的老母鸡每天都能嬎一个蛋”;表示遗忘漏掉叫做“冇”(mǎo),“请客吃饭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人,白叫他不叫他,冇了谁都不管”;表示用针缝叫做“?”(zhài),“你看你这褂子上的扣子都快掉了,赶快脱下来,我来给你?几针”;表示将绳子打结叫做?(kuì),方便解开的结叫做“活?”,不方便解开的结叫做“死?”。如“给你对象系鞋带子的时候可千万别紧张,别回来再系个死?喽”;有一种用筷子夹菜,叫做“?”,“这红烧肉你能尅,别作假,赶快?赶快?,再不?马上凉了”;表示呕吐叫做哕(yuě),亳州人吵架时经常会说:“你看你长得多难看,让人看了直干哕”。有一种炫耀叫做“谝”(piǎn),“不就买个新手机嘛,在那谝啥呀”。

除了烹饪当中的单音词,亳州方言还存在很多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剋”(kēi)这个字,一是表示吃、喝,“你真过劲,一顿尅了八个馍”。二是表示打,“要不是我拽着,他俩就剋起来了”。三是表示警告,比如老师对学生说:“这几天给我老实点,再惹事我就得剋你。”四是表示动作,在亳州方言中干任何事几乎都可以用剋字,用来表示北方人直爽的性格,或者高昂的情绪,比如剋麻将、剋酒、剋饭,尅不动了等等。剋字在不同的语境,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好不容易在涡河里边剋了一条鱼,被张三一个人剋完了,他想溜,被李四一把剋住,最后让所有人尅了一顿。”这句话中出现多个“剋”字,第一个尅字代表“捕捉”,第二个剋字代表“吃”,第三个剋字代表“抓住”,第四个剋字则代表“打”。因此“剋”字对于亳州人来说,几乎是一个万能字。

亳州方言还存在一些读音发生改变的字,比如白是白色的白,在亳州话中却是“别”的意思,曾经我在外省工作,马路上看见一辆轿车后面贴着一行字:“白微我嫩近”,身处异乡很少能接触到家乡的方言,偶然间看到一句方言味浓郁的亳州话,总让人忍俊不禁。如果组词的话,亳州人常说“白客气”、“白啰唆”“白管我”“白吱吭”等等,泛指别、不要的意思。“那么”在亳州话当中,则统一用“恁”字代替,比如“恁远”“恁多”等等。走亲戚时,到了亲戚家,对方经常会说:“你看看你,这离恁远,你还拿恁些东西干啥”。表示人的性子慢或动作迟缓,亳州话常用“肉”来表示,“你看看你走路肉歪的,恁远的路,啥时候才能走到”。

还有一些方言我不知道应该归于哪一类,或许是亳州土生土长出来的语言,比如使用频率极高的“咉咉”一词,在亳州话中表示絮絮叨叨,啰唆个没完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境又有不同的情感,一是表示“啰唆”,“我不就新买套衣裳吗?你在这咉咉来咉咉去,你咉咉啥呀咉咉”;二是表示“不耐烦”,“你白徐了,我不想跟你咉咉恁些”;三是表示“耽误”,如果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没有办好,亳州人这时候常说:“一点事咉咉半天了”;四是表示“谦让客气”,走亲戚时,你拿的礼物想留下,亲戚想让你拿走,两个人相互谦让拉扯,这时就会说:“好了,你可别再咉咉了。”

现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城市化的影响,一些方言在大城市当中以及年轻人口中已经很难听到。很多颇具乡土气息的亳州话,如今只有在老年人口中还能听到,不少亳州方言正处在明显的消亡过程中。

由于篇幅限制,加之亳州历史源远流长,亳州的方言实例不胜枚举。一篇简短小文,茶余饭后读上一读,倒也颇有趣味。假如时空可以穿越,我将这篇小文发在朋友圈当中,亳州老乡曹操看到之后,会不会评论上一句:“咦,这半拉撅写的咋恁是味儿呢!”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