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千年古镇——谯城区古城镇老街,行至红旗路和许褚大道的交叉口,一座面朝东北方向的破旧老房子蓦然出现在眼前。这座旧房子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的、只有在老电影或者老照片里才能看到的水泥门头,门头最顶端是一个立体的水泥五角星,两侧有几块对称的浮雕,下方刻着“亳县古城卫生院”几个繁体大字,标明了这房子的身份,门头下方的墙上,毛主席头像和语录依稀可辨。驻足端详,这充满时代感的老房子,让人产生一种穿越之感。
废弃的病房。
“这个老的卫生院大门已经有整整60个年头了,我是1963年分配到这里工作的,卫生院大门是第二年建成的。”家住附近的83岁的于忠强老人,曾任古城卫生院的副院长,说起曾经的那段历史,如数家珍。
据于忠强介绍,古城卫生院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亳县古城区卫生室,1958年前后改为古城中心卫生院。1963年,阜阳专区中医学校毕业的太和县人于忠强,分配到古城卫生院,“我们那一年分配来的新人最多,医院职工一下子充实到三四十人,还建起了手术室,可以做胃穿孔、阑尾炎等手术,开设了外科、内科、妇产科、小儿科等科室。古城离亳州三十多公里,离涡阳五十公里,离太和五十公里,居三县之中,我们医院的地理位置,给周边群众就医带来了方便。”这一次大发展一改卫生院条件简陋、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的旧貌,让古城卫生院变成全县唯一能做手术的乡镇级卫生院,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充满年代感的大门门头。
“那时大家工作起来干劲都很足,不论白天黑夜,都一心扑在为人民群众治病上,也因此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让于忠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1969年为迎接党的九大召开,卫生院用竹竿和花卉扎了漂亮的彩门,还买来发电机亮起了电灯,排练了节目,开展庆祝活动,“虽然物资很贫乏,但院里院外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
上世纪70年代初,古城卫生院又在古城集西开工建设新院,1972年搬迁。老卫生院前后用了20个年头。如今,在古城镇西、国道344路北的谯城区第三人民医院,占地2.4万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7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70张;住院大楼占地1500平方米。有职工305人,是区级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院。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全省29家乡镇卫生院榜上有名,古城镇中心卫生院获此殊荣。
由于种种原因,这座废弃的医院得以保留。如今,荒凉的院子里,只有高大的白杨树和满地的落叶,曾经的一间间诊室、病房,多是被生锈的“铁将军”把守,隔着窗子,还能看到一些老式的医疗器械,以及墙上张贴的“医疗注意事项”等等。
“听说镇里马上要把这里打造成一座中医馆,继续为群众服务。”于忠强表示,他很期待这座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建筑能焕发第二春,让人们来看病的同时,还能领略老建筑的魅力,了解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