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抗战大背景下,亳州地区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起来,尤其是新四军游击支队打到皖北之后,豫皖苏边区的建立,各县的动委会活动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更加活跃,抗日宣传轰轰烈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蒙城青抗会”和涡阳“抗宣队”。
涡河之滨,
结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
同志们!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是我们的作风。
积极工作,努力学习,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是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同志们!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民族解放的先锋。
这是80多年前,响彻在蒙城大地、涡河两岸的《蒙城青年抗敌协会》会歌,曾经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奔赴祖国的各个抗日战场。
蒙城青抗会办的刊物《前锋报》。
二
1938年3月,从延安抗大学习回来后的邵光,与李宗仁在徐州办的“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总部取得联系,与江永华、段青农等在涡河北岸香山庙小学成立了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蒙城分团(简称“蒙城青救团”),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动员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广泛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在安徽省青年抗敌协会的领导下,蒙城青年救国团于1938年11月间改为蒙城县青年抗敌协会,简称“蒙城青抗会”,动员、组织、教育各界青年。
1939年春,邵光、冯彝伦去立煌与省动委会联系,成立了“安徽省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委托第十六工作团”。邵光(锦章)任团长,江永华任副团长。每月省补助活动经费六十元。青抗会与工作团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总人数有38人。人员大部分都是青抗会的成员,活动多在一起。
1939年4月,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侄子马忍言(冯宏谦)接任国民党蒙城县县长。马忍言坚决抗日,积极支持群众抗日活动,并设计枪毙了蒙城的汉奸恶霸头子商会会长李麟阁,极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信心。中共豫皖边省委和新四军游击支队为发展蒙城的抗战局面,派张辑五来到蒙城,利用马忍言的关系,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1939年5月,彭雪枫同志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永城东进淮上,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活动在蒙城的涡河以北地区。青抗会为了培养骨干,选送了部分会员到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学习,并派邵光到板桥集向中共豫皖边省委副书记吴芝圃汇报蒙城青抗会的活动情况。吴芝圃肯定了青抗会所开展的抗日活动,并由李芝生介绍邵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邵光返蒙后,为加强党对青抗会的领导,又在青抗会中发展陆振亚、李茂修为中共党员,组成了支部,邵光任支部书记。后彭雪枫又派张辑五来蒙,与李宏(王治平)、邵光等组成中共蒙城地下县委, 张辑五任书记,协助县长马忍言开展抗日工作。不久,又先后发展杨玉琦、陆一涵、王蕴、杨瑾、李健、张萱、徐行、葛玉荣、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忠等20多人为中共党员,加强共产党在青抗会中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发展蒙城县动委会指导员杨子仪为秘密党员,有力地促进了统战工作的开展。
青抗会成立后,得到广大城乡青年支持,不少乡镇建立了分会,队伍不断壮大,全县会员发展到一千多人。工作团成立后主要工作侧重于对民众的宣传鼓动,与青抗会有分工也有配合,蒙城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新局面。
三
蒙城青抗会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大造抗日救国舆论,宣传抗日救亡道理。青抗会成立了宣传队,他们撒传单,刷标语,登台演讲,教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在街头广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上前线》《三江好》等话剧,步行到小涧、板桥、岳坊、乐土、双润等农村集镇演出,下乡时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馍。创办《大家看》墙报,每天一期,张贴在县城钟鼓楼下墙壁上;出版了四开版的《前锋报》,内容有时事政治、消息评论、诗歌漫画等,发至各分会和县城有关单位,对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发动民众,推动全民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展青抗会组织,壮大抗日群众队伍。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小涧、板桥、乐土、三义、立仓、望疃、岳坊牛王铺、丹凤集等都相继建立了青抗分会,到1939年底成员已发展到1000多人,在县城的骨干力量有40多人。以青抗会员为骨干在城乡创办了20多所抗敌学校,在校学生达1500人,课本自编自印,以识字和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
促进国共合作,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青抗会采取打击实力派(又称绅派),争取瓦解中间派,团结左派(又称新派)的方针,积极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派马教五出任国民党《蒙城日报》编辑,邵光、卢锡球为记者,利用舆论工具宣传统一战线。青抗会还搬到国民党县党部院内办公,同国民党左派合作共事,争取和团结所有抗日力量。由于进步人士马忍言县长的支持,一时间蒙城出现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良好局面。
培训骨干力量,抓好区乡政权建设。1939年夏,根据豫皖边区党委指示精神,青抗会利用暑假时间,在双涧小学举办了百余人参加的“青年研究班”。主要学习《论持久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青抗会的任务》等进步理论。通过学习,提高了会员的理论水平,懂得了对敌斗争的策略。1939年2月先后派一部分骨干成员,分别去国民党省、专署办的区乡干训班和县保甲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有10余人被任为区员、乡长、副乡长、助理员,为抓基层政权、开展农村抗日斗争创造了便利条件。
创办“大同书店”,开展地下斗争。为解决青抗会活动经费,接待过往同志,保持与上级联系,青抗会筹办了“大同书店”。书店经理为杨国正、采购陆在华、店员尚志忠,秋季开业,地址设在黉巷口南面朝西的一间门面内。经营商品除宣传抗日的小册子,一些进步报刊如《新华日报》《群众周刊》《拂晓报》等,都是通过涡阳新四军联络站传送,在内部传阅。有时还帮助新四军购买一些药品、纸张,接待来往同志,为涡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青抗会”从成立到1940年春遭到破坏,其间为团结动员组织各界青年抗日救国,作出巨大贡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