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前文明到汉家遗珍:五珍宝辉映亳州历史

我市五件(套)文物入围省“百大镇馆之宝”初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导,安徽省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宣传推介活动正式启动,专家组对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报送的藏品进行了多轮评审,从众多珍贵文物中遴选出150件(套)初选入围藏品。

其中来自亳州市博物馆的“东汉玉猪”“东汉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来自蒙城县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大口陶尊”“新石器时代七足镂孔器”,利辛县博物馆的“西周青铜簠”等五件(套)文物入选了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候选名单。本报将这几件文物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东汉玉猪

东汉玉猪

东汉玉猪是东汉时期殓藏用的握玉,长11.6厘米,高2.5厘米,1973年8月,亳州市谯城区曹嵩墓出土,玉料呈青白色,温润浑厚,三面抛光,用阴线雕刻手法,刻画得非常柔和逼真,面部表情温和,双眼炯炯有神,令人十分喜爱。

东汉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

东汉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

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东汉时期文字砖和画像砖约有600块,是亳州市博物馆的主要藏品。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的刻字者有负责建墓的小吏、服劳役的官吏(刑徒)和农民等,系用发簪、细棒刻写而成,字砖内容有表达相思之苦的“顷不相见”“顷不想念”等,也有诉说怨愤的“当奈何”“苍天乃死”“为将奈何吾真愁惶”等,刻尽了人生百态,对研究中国古代书体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大口陶尊

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大口陶尊

该陶尊高70厘米,口径30厘米,器物上刻有“日”“月”“山”形刻画符号。这种刻有特殊符号的大口陶尊在尉迟寺遗址中多处发现,或出现在墓葬中,作为儿童瓮棺葬的葬具;或出土于祭祀坑中,作为祭祀用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尉迟寺遗址中心的10号祭祀坑出土的大口陶尊,首尾相接,排列有序,其中有两件肩部刻有大汶口文化独有的特殊符号。在原始社会,尤其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原始宗教行为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其中自然崇拜是原始社会最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符号可能是史前先民对所崇拜的自然现象的抽象摹画,并把它固定地刻到大口尊上,于是这种刻纹大口尊便成了神圣的器物,作为重要的陪葬品或祭祀用品,还有学者认为这种符号已具有大汶口文化族徽的性质。

新石器时代七足镂孔器

新石器时代七足镂孔器

这是一件令人瞩目的考古奇迹。它以夹砂材质塑造而成,腹部圆滚饱满,脖颈细长优雅,其上的三个镂孔虽常见,却不及它的独特之处。最引人入胜的是它那七条长短不一、排列错落有致的“长腿”,仿佛是古代神话中走出的神秘生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件陶器出土之前,考古界从未见过如此构造的器物。它仿佛穿越了四千多年的岁月,如今静谧地陈列在博物馆中,那七足的独特设计,让它如同一个未解之谜,吸引着每一位观众的目光。它不仅仅是陶器,更像是古代智慧的结晶,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西周青铜簠

西周青铜簠

这件青铜簠长28.8厘米,宽22.3厘米,高17.3厘米。簠是古人盛黍、稷、稻粱之器,文献中又称“胡”或“瑚”。出现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以后渐衰退。该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在盖与器的两短边坡面铸有上下相应的兽首耳。器身与盖上布满富丽的花纹,有夔龙纹、象首纹、凤鸟纹、云纹等,顶部图案为夔龙纹。

(记者 路振杰 整理)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