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药声里说杵臼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元代早期生铁药臼。

                                                                                                                明代万历年药臼。

在青囊锦匣的斑驳纹路里,在药碾铜杵的岁月包浆中,在泛黄医案的蝇头小楷间,都鲜活地息着中医药文化的基因。这些承载着医者匠心与生命智慧的器物,亦是中医药文明演进的物证。即日起,特开“本草典藏”栏目,以本草为媒,观照医道精微,循着草木金石的千年履痕,探寻中医药文化的奥秘与魅力。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家喻户晓的《古朗月行》中,描绘了玉兔在月宫制作仙药的场景。而在中医药发展史中,“捣药”始终是中医药炮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捣药所用的药臼,不仅是杏林世家的传家宝,还承载了中医药几千年的文化基因。

穿越古今的“神器”

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喜爱收藏中医药相关物品,他收藏的有石、铁、铜、木等各种材质、不同年代的药臼。“这是一个汉代的药臼,这个药臼,造型质朴,臼体上布满锈迹,从已经被除锈的地方来看,可以明显地看出夔龙纹样,充满了历史的气息。而药杵的顶部,从凸起的部位来看,可以推测应该是一只上古神兽造型……”介绍起药臼,韩志军如数家珍。

据韩志军介绍,药臼也叫捣药罐、铜缸子、冲筒、捣臼等。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专门用于破碎药材的容器。捣药罐,最早以地臼和木杵的形式出现,《周易》有“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记载,道出了其最初形态为“木杵地臼”,当时的地臼主要用于舂捣粮食作物。《伤寒论》“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反映了捣碎药物“以杵为散”的由来已久。由此可见,杵臼不仅是古代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也是传统中医的重要器械,更是“药食同源”的可靠物证。

从无盖到“实而美”

                                                                                                     红山文化时期石臼。

一块圆形的粗粝石头,下粗上细,腰部内收,顶端有凹槽,旁边一根锥形的石棒,韩志军表示,这是一个距今六千多年,红山文化时期的石臼雏形;生铁铸就,上部一圈乳钉,这个是宋代的典型器物;罐身上阳刻着“万历二年八月吉日”的捣药罐,则无声地向观者表明,它来自明朝,已经快五百岁了;通体泛着温润的黄色,光滑的罐身夹杂着点点褐色的斑点,厚厚的罐口显示着它的分量,韩志军表示,这是一个清朝中期的铜药罐。

捣药罐一般由铜质、铁质、石料等制成,也可以使用竹木、陶瓷或玻璃等其他材料。目前,市面上以铜质、不锈钢、石料为多见,药店和药房多使用铜质的捣药罐,因此也常常称之为铜盅。捣药罐一般由罐本体和捣药杵两部分组成,有的捣药罐还带有盖子,以防捣药时药物洒出。“自古至今,捣药罐是没有盖子的,也就是从20世纪起,才开始流行带盖子的药罐。这也说明,药臼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变,变得越来越精致、实用。”韩志军说。

捣药声清疾渐平

韩志军表示,使用捣药罐前,要先用干净软布或毛刷清洁罐体内壁和药杵。将需要捣碎的中药放进罐体,一次不应放入过多。然后左手扶持罐体,右手提起药杵,用手腕的“甩劲”捣下,注意变换方向,以罐内中药饮片捣碎至所需粒度为止。此时,打开盖子取出药杵,将药倒出,并刮净罐内和药杵粘附的中药。捣药罐使用完毕后,应立即清洁干净。

哪些药物需要用药臼进行破碎呢?“逢壳必捣,逢子必破。”韩志军说,干枣、莲子、乌梅仁、决明子、青葙子、蔓荆子等,一般都要劈破研碎。除了果实种子类中药,某些矿物类、贝壳类、根茎类中药也需要捣碎入药,才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中国药典》对于需要捣碎的中药,都有明确的记载。”

随着中医器械现代化发展,捣磨技术也发生了变革,科技的运用帮助人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种传统炮制工具仍然在药店和药房中继续使用,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记者 路振杰 通讯员 王序 文/图)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