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人有句口头禅,叫“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如此迷人,以至“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里所说的二夹弦,就是流行在亳州等地的稀有剧种二夹弦戏。
亳州人为何对二夹弦情有独钟?
二夹弦的起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清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位姓白的秀才,虽家境贫寒,但酷爱诗词,精通音律。一天,他女儿边纺棉花边哼小曲,纺车转动的声音与小曲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他把曲调记录下来,填了一些新词,教女儿唱。这种曲调既天真明快,又缠绵多情,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觉得好听,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就成了一种民间小戏,在皖北、豫东、鲁西交界处流传开来。由于它的主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每两根弦夹一束马尾,音色宽厚,富有抒情性,因此,这种民间小戏得名二夹弦。这个美丽的传说很迎合亳州人的好奇心理。
有人称二夹弦为“半碗蜜”,足见其甜美。这主要与二夹弦的发声方法有关。二夹弦讲究“大口(真嗓)吐字,小嗓(假嗓)行腔”。用真声把台词交代给听众,用假嗓把婉转、华丽的旋律表现得流畅动听。真假声交替,使二夹弦唱腔缠绵、婉转、柔美。这种唱腔很符合亳州人的口味。
人们听惯了高腔大嗓、声震八方、激越奔放的豫剧,对唱腔亮丽、委婉抒情、富有喜剧色彩、生活气息浓郁的二夹弦有一种清新的感觉。难怪亳州戏迷说:“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也过冬。”
据老艺人回忆,二夹弦最早传入亳州是1916年。时山东菏泽著名二夹弦艺人徐效颜、徐广思师徒先后在亳州演出,其后便在境内流传。新中国成立前五马镇有专业的二夹弦戏班。新中国成立后二夹弦在亳州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1958年11月,出身于二夹弦世家的马璐受命筹建亳县二夹弦剧团。从县剧团抽调了部分骨干演员,又从山东聘请二夹弦老艺人徐广思来亳传艺。剧团成立后,多次去河南、山东学习,既吸收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的旋律,又吸收河南二夹弦高亢明快的节奏,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亳州二夹弦艺术。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代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刚柔相济的亳州二夹弦的声腔特色,成为亳州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亳州“轻歌剧”。
“文革”期间,二夹弦被说成是靡靡之音,遭到严重摧残,演员被调离或批斗,服装道具被焚毁,到“文革”结束前夕,已是剧团荒芜,后继乏人。“文革”结束后,为了继承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部门于1980年11月开办业余戏曲学校二夹弦专业班,首批招收学员40人,由富有多年演出和教学经验的老演员马俊芳、孙大鹏、王云谋等老师任教。1983年,以戏校师生为骨干,重建亳县二夹弦剧团。整理演出了“胡阳公主”、“三拉房”、“云中落绣鞋”等优秀剧目,受到观众的好评,并被搬上屏幕。后因体制等问题,二夹弦剧团与梆剧团合并,成立亳州梆剧团。为了使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不致失传,亳州梆剧团多年来坚持不断排练和演出二夹弦剧目。并多次参加省折子戏、小戏大赛,《刎经堂》、《寻妻》、《三更情缘》等剧目在省获得好的奖项。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2006年12月,省政府公布了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亳州二夹弦与华佗五禽戏同时被公布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政府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采取投入专项经费、加大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些非物质遗产项目。相信在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导下,二夹弦这个古老而又稀有的剧种,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