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大有街与明王台他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超凡

说到亳州道教的衰落, 令人唏嘘。但亳州道教亦曾繁盛千年时光。

自汉景帝派大臣管辂到谯县祭祀老子开始,谯县汉代的道教无疑是繁荣的。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皇帝自承是“老子”后代,更是尊崇道教,将之奉为国教,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自兹,供奉老子的道观规格就大大提升,被称为某“宫”,享受帝王的住房待遇了。到了宋代,几代皇帝都尊崇道教,真宗、钦宗皇帝都曾亲谒亳州太清宫,亳州道教更是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亳州道观除东西两座太清宫以外,州城方圆较为著名的道观,要数通真观了。旧志载:通真观,在城西北二里。巧的是,另一处亳州著名古迹亦在此处。乾隆版亳州志记载:“明王台在城西二里,伪宋韩林儿即位处。”都是城西二里,只是一个偏西北一些,相距甚近。

通真观的得名,是因为观内当家道长俗家姓刘,号通真子,故名“通真观”。刘道长是元朝早中期人,道行高洁,甚有名望,为亳州道教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除通真观外,他向当时的汝南王张柔募化,张柔施地施财,在城内东北角修建了一座玉清万寿宫,祀奉老子;通真子又募化修建了一座廖阳万寿宫,在城内西南角,加上通真观,通真子在城内外修建了三座道观。可见,通真子其人不仅人脉旺盛,而且道法高妙,修行大成,不然,张柔这样的大人物岂肯独立解囊,为其修建一座道观?

说回通真观。

通真观既然与明王台相近,那么,明王台是不是因为韩林儿称帝此处又号称“小明王”而得名呢?其实,在乾隆年间已经另有说法:那是讹传。根据考证,明王台比韩林儿更加古老,“此明王”早于“小明王韩林儿”早矣。依据的出处是一块石碑,这座石碑矗立在玉清万寿宫,碑文是元朝中期的编修杜禧所撰,其中说:通真子俗家姓名叫刘志义,呼为刘通真,葬于明王台。这块玉清万寿宫的石碑是在韩林儿起兵称帝前所立,也就是说,刘通真羽化埋蜕的时候,已经有“明王台”这个地名了。至于那个“明王”是谁,为何在此筑台,都淹没无考了。韩林儿虽称小明王,称帝此台,并拆太清宫材于此修建宫殿,但在他之前,此地已经就叫“明王台”了。

结论是,明王台的名称,早于韩林儿,有更久远的历史。

其实,通真观北面不远,后来还有一座道观,亳州人为分别二者,称这座道观为“后观”,位置在哑巴坑以北,通真观自然是“前观”。“后观”的道士不少,老人们回忆,原先城隍庙逢会时,有香客为还愿,在自家两腮上横插一根钢钉,两头挂上盘香,或者胳膊肘肌肉上挂上盘香,到城隍庙还愿,这些活计都由后观道士操作,那时没有抗生素,肉中插入铁棍而不感染,可见,后观道士都是有绝技的。

通真观前有一条东西街道,叫“大有街”,本地学者魏斌先生解释为“丰年大有”,寄托对丰收的期望。以我的揣度,“大有街”取名另有含义,这两座道观都在城池的西北角,属于后天八卦中的“乾”位,道观前的街道,当然应该有道家文化的印记,大有,是乾卦中的“火天大有”卦,所以,这条街的名字本意,是乾·火天大有之卦。

似乎这样,才符合观前街的氛围,才与通真观的大名吻合。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