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双子星、曹魏大将军夏侯惇: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李蓁蓁

他是军中第一人,志虑忠纯,身经两朝,心向曹魏,阵前啖睛拔矢,威震华夏;战后躬身屯田,泽被一方;凌云阁上,盲夏侯共典韦登龙虎榜首。

他是朝中二把手,义薄云天,气概高古,匡扶曹魏,少年意气杀人,举世皆惊;上将沦落敌手,不责臣下;锦绣丛中,伟元让伏妙才共麒麟双星。

夏侯惇是刘氏江山最后的守护者,东汉最后一任大将军,同时又是曹魏集团的上将军,历侍三朝,位超三公。他是帝国的荣光,曹魏集团真正的中流砥柱。

开疆展土夏侯惇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汉末三国名将,曹魏开国元勋,官拜大将军。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族弟夏侯渊,妻子是曹操丁夫人之妹。

夏侯惇少年曾从师习学儒业。当时乡里无赖子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一怒将其打死,时年十四岁。由是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举义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挺身投效,率领夏侯族内子弟赢粮而影从。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

但是夏侯惇真正令世人印象深刻的,还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那段浓墨重彩的描写。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啖睛拔矢”,而事实上,正史中的夏侯惇作战能力平平,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凡是亲身用命沙场征战,基本上兵败如山倒,生平唯一的一次独立领兵作战还以失败告终。人送外号“常败将军”“肉票将军”。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曹操为夺取徐州,解除日后的后顾之忧,假借为父报仇,进攻徐州。谁曾想曹操的老朋友——客将张邈以怨报德,开门揖盗,迎接当时正在寻找根据地的当世第一猛将吕布,里应外合袭击曹操家眷所在的鄄城(今山东菏泽)。当时夏侯惇身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距离鄄城两三百里。听闻消息之后,夏侯惇号令三军轻装简从,狂奔三百里,孤军前去阻击威震天下的吕奉先。

不想屋漏偏逢连夜雨,半路上便迎头遇见吕布主力,夏侯惇下令死战,六军齐发,勉强击退吕布。谁曾想吕布攻占鄄城只是虚晃一枪,真正的目的是夺取兖州重镇濮阳。

总算天可怜见,一番拼死作战之后,夏侯惇成功保住了曹操的家眷,但也接连中了对方的诈降计和调虎离山之计。混乱之中,不但大本营濮阳被吕布占领,就连夏侯惇本人也被吕布派来诈降的手下绑了票儿。

正史当中用相当多的笔墨详细描绘了这次绑架。可惜谈判场上本该生死一线的紧张气氛被主人公夏侯惇默默无言冲淡了不少,倒是夏侯惇部下韩浩表现抢眼。面对绑匪所要赎金的要求,韩浩挺身而出,怒斥劫匪,表示绝对不会因为绑架的是上将军就放过敌军余孽。要撕票随便,根据有关规定不用顾虑人质的生命安全。劫匪被韩浩一番恐吓之后弃械投降,后被全部击杀。

后来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对韩浩临危不乱的处事风格大加赞赏,认为“卿此可为万世法”,并沿袭为成例。而夏侯惇也没有责罚面对绑匪罔顾自己生死的部下韩浩。

之后,夏侯惇左眼被流矢所伤,性命垂危。虽然后来终于康复,曹操心中却多少有些愧疚,于是没有追究夏侯惇战败的罪责,让夏侯惇继续担任陈留、济阴地区的长官,但从此之后就没有让夏侯惇领军作战了。

天子临轩赐侯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夏侯惇没有为将之才,却有治民之才。而且夏侯惇还亲自主持经济建设工作,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贡献卓著。“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因为管理地方有功,在曹操夺取洛阳等地之后,夏侯惇被任命为河南尹。洛阳本是东汉国都,富庶繁华,可经过东汉末年的连番军阀混战,早就残破不堪。夏侯惇招抚流民,抚爱百姓,鼓励耕作,几年休养生息,洛阳地区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后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夏侯惇负责后勤工作,“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使曹军成功渡过了军粮匮乏、全军败退的危机。也因为这个功劳,在袁绍被攻破之后,夏侯惇以河南尹的身份被任命为伏波将军,成为第一个拥有便宜从事大权的高级将领。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上表朝廷,前后加封夏侯惇一共两千五百户,为曹营众将第一人。建安二十一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讨孙权,被任命督全军二十六支部队。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孙权,太祖引军还。使惇都督曹仁、张辽等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魏王。《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夏侯惇被任命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操一生多疑,对身边众人百般猜忌,却唯独对夏侯惇极为信任,特许其不必遵守任何规章制度,赐予其便宜行事之权。连心性凉薄,只信任身边那一小撮人,对父辈元勋敬而远之的曹丕在夏侯惇的葬礼上情真意切,如丧考妣。

男儿到死心如铁

在曹操时代,夏侯惇的待遇是最高的,但夏侯惇清廉俭朴,不治产业,把财物分给别人,以致死后家无余财。

也许有人说,这只是政客们的惺惺作态,收买人心而已。不贪恋钱财的人往往贪名、贪权。可夏侯惇将大汉朝廷的高官厚禄弃如敝屣,只愿在魏王曹操的国中之国里做一椽吏,为其鞍前马后。

夏侯惇是常败将军,可他麾下的张辽却以八百人横扫孙权十万大军。一雪夏侯惇之前“常败将军”“肉票将军”的奇耻大辱,可夏侯惇作为东线战区最高统帅,却从没有说过什么一手培养、亲切关怀、大力支持等约定俗成的官话往自己脸上贴金。

曹操授予夏侯惇的权力之大,世所共睹。但是究其一生,夏侯惇一次也没有使用过这份特权。反倒是兢兢业业,常年主持着既不风光也没有挑战性的屯田工作。

夏侯惇行军打仗时身先士卒,和普通军士们一起枕戈待旦;兴修水利时挽起裤腿,跟当地百姓一起下地干活,从不摆领导架子。以至于部下们被惯得没大没小,为了和夏侯惇的族弟——另一位彪炳千秋的夏侯大将军夏侯渊相区分,给夏侯惇起绰号“盲夏侯”。即便如此,夏侯惇也只是把镜子摔在地上,没有因此责罚过任何一人。

将军名惇,惇者,厚也。一个惇字,活画出将军的为人,一位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然而夏侯惇的仁慈并不属于所有人,夏侯惇也是有雷霆之怒的,十四周岁就杀过人,动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师尊。尊师重道到如此,历史上绝无仅有。

再说夏侯惇和曹操之间的情义。曹公性多疑,唯独对夏侯惇从不设防。曹操梦中杀人,他的卧室不许别人靠近,唯有夏侯惇可以不经禀报,随意进出。其他将领都没有这个待遇。

夏侯惇出手宽绰,财散人聚,慷慨解囊的对象中甚至包括世子曹丕。军中人言籍籍,而曹操从未制止,从未斥责,听之任之。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信任若此,令人感怀。

晚年的曹操有并吞八荒之心,曾一度考虑称帝。《曹瞒传》及《世语》并云: “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魏文帝黄初元年,曹魏帝国的双星之一,夏侯门阀的实际缔造者夏侯婴去世,距离曹操之死不足三个月。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对敌奋不顾身,对部下抚爱如婴儿,对兄弟肝胆相照,对君王生死相依,一生严于律己,从不迁怒于人。心如猛虎,细嗅蔷薇,这大概就是夏侯惇对待生命的态度吧。

作为同乡,《三国志》中最打动我的,往往不是那些金戈铁马的历史瞬间,而是夏侯惇和曹孟德之间那些细小的寒温。穿越幽暗的岁月,我看到的是世上男人们该有的样子,是两个伟男子之间肝胆相照的兄弟情,和两颗鲜活的心的突突跳动。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