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地名传说】三圣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超凡 搜集整理

从大地桥走过涡河,北岸就是三圣庙社区。社区因三圣庙而得名。据老人们回忆,三圣庙在南北大路的西边,原先有三间大殿,一个院子,有大门,大门有门楼,门楼檐下有一块水磨砖匾额,刻着三个字:三圣庙。大殿内条几上,供着三个神主牌位,是三个人名,大门外边角上,有一座小土地庙。

传说三圣庙原来叫“三人庙”,供着王、吴、赵三人,后来才慢慢变成了“三圣庙”。

故事这样讲:从前,这条街上住着三户人家,一户姓王的木匠,紧挨着还有两户,一户是磨豆腐的吴二娘俩,一户是“光腚猴”赵三。

王木匠为人忠厚,待人实诚,打得一手好家具:刻花子、描云子都拿手,又肯帮助人,东家修个桌子腿,西家拾掇个软床帮,都是随叫随到。就是邻近庄子上谁家农具坏了,只要扛过来,凿个眼儿,换根称子啥的,手到擒来,分文不取。人缘好得不得了,生意也越做越大。

这一年腊月三十,大年除夕,吴二家日子凄惶,连包饺子的白面都没有,家里只剩下半笆斗泡豆芽子的黄豆。这大年节下的,早就罢了市,泡了豆芽卖给谁呢?娘俩儿互叹了一口气,人是一盘磨啊,囫囵衣儿睡在床上,熬年夜吧。

赵三呢,本来就没有营生,又好吃懒做,平日里也就吊儿郎当,顺手偷摸个小东小西,一日有酒一日醉,饥三天饱一顿的。今儿个年三十啦,家里分文都无,米面短缺,揭不开锅了。初一早上得吃年饭,不能饿“一年”呀。琢磨一会儿,决定出去碰碰运气,偷点东西回来过年。

上谁家去呢?瞅瞅王木匠家,红红的门对子,红红的蜡烛,一派新年景象,就想迈腿进去。刚抬脚,又一转念,王木匠一家待自己亲厚,平常没少接济自己,咋下去手偷他家呢?又瞅瞅吴二家,只见瞎灯灭火,没啥动静,唉,没法子,只好去吴二家试试运气了。

掐手蹑脚地翻墙跳进吴二家,瞎黑,啥也看不见,东摸一把,西摸一把,摸到一只笆斗,伸手进去,是半笆斗黄豆——黄豆也好,也能炒个焦豆当饭吃。提着笆豆刚到门边,心想:老吴婶子这娘俩也够苦的,平日待自己也不错,帮着缝补浆洗的。我要把这豆子拿走了,他的豆腐就磨不成了,生意老本就断了——不等于是害了人家娘俩吗?不能伤天害理呀——手一松,又把笆斗放在地上了。

翻墙出来,肚子咕咕叫了起来。没办法,只好再上王家去,心里暗暗说:“老王哥,就这一回,下次再也不偷了!”闪身进了王家,躲在灯影后的墙角里,趁着王家人进厨房端饭菜的空当儿,俯身钻到了方桌下面的桌围布里面,伺机行事。

王木匠给父母神主上了香,摆上饭菜,斟上酒,和三个儿子坐上桌子,没拿筷子前,先取出了三个大银元宝放在桌子上,对儿子们说:“这几个元宝,是我多年辛苦积攒下来的,摆出来,不是为了好看,是要让你们知道,为人要勤谨,要不怕吃苦。只要不惜力,走正道,就能过上好日子。我还要告诉你们,为人要站得直,饿死不能做贼,不能偷人家一针一线。”

三个儿子连连点头称是。王木匠接着说:“咱家日子能过上‘绺儿’,也不要忘了街坊邻居。隔壁你赵叔,光棍一个,没正事干,以后怕要受苦——明早你们去给他拜年,把他请来,这元宝送给他两个,给他做个本钱,能混个人样,也不枉邻居几十年……”

赵三再也听不下去了,急忙钻出供桌,扑通跪倒在王木匠面前,痛哭流涕,发誓痛改前非,好好做人。

王木匠看他真心悔过,让他起身坐下,劝他吃饭喝酒,饱餐一顿,不容推辞,把三只元宝送给他两只。

赵三手捧元宝走出王家,满心的感激之情,盘算着用这些钱做点啥生意发财。路过吴二门前,心里不由一酸:这吴二家孤儿寡母,和自己一样苦啊,除夕了,连饺子都吃不上——王木匠恁排场,一条街住着,我也不能装孬种,不爷台!这两只元宝我得分给他家一只,叫他家也能翻身——摸黑翻墙进去,摸着那只笆斗,悄悄把一只元宝埋在了豆子底下。

到了半夜,城里的鞭炮声隔着河飘过来,把吴二娘俩吵醒了。为娘的说:“儿啊,日子还得过,把笆斗里的豆子拿过来,咱娘俩煮一碗黄豆也得把年过去呀!”吴二答应一声,提过笆斗,挖了半瓢豆子倒进盆里。只听“当啷”一声,差点把盆砸个窟窿。一看,是只大元宝!娘俩又欢喜,又惊怕,又纳闷,自己家豆子里哪来的元宝呢?等等看吧,要是过几天没人寻找,就拿元宝做本钱,不磨豆腐了,改行贩卖丝绸。

新年过后,这条街上三户人家都各忙各的生意,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十年过去了。这一年,又到除夕,杂货店老板赵三再也憋不住了,找到丝绸庄老板吴二,竹筒里倒豆子,一五一十把当年的经历都讲了出来。二人商定,明天拜年时找王老木匠磕头致谢,加倍偿还他赠送的元宝。

第二天,王木匠说啥也不受赵三、吴二拜年磕头,劝过茶水,吃过炸果,听了他俩的来意,呵呵笑了起来。他捋着花白胡子说:“我心里想着帮你们,真成全了你们两家,他赵叔、吴二,你们都混成一大家子人了,我高兴啊!这元宝,你们不用还我了,我再添几个钱,咱起一座庙,让子孙后代都明白,这钱该怎么花才有意义。多做善事多积德,才是正道。你们看怎么样?”

吴二、赵三欣然同意。三家出资,在三家中间地界儿起了一座庙。他们的子孙不忘祖辈教训,为三人塑了像,这座庙就叫“三人庙”。

后来,有人觉得三人的做派有圣人的风度,就又改名叫“三圣庙”了。

再后来,三圣庙毁于文革。

讲述:张桂林、郝步青等人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