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地名传说】沈柳行·沈阁老卖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超凡 搜集整理

张集北边有个沈柳行村,传说是归德府沈阁老的产业。沈家为何在这里设立田庄,与归德府的“盆沈”有关。

明朝时期,归德出了俩阁老,宋阁老在前,沈阁老在后。

沈阁老既无姐妹,也无兄弟,是根独苗。入阁拜相之后,“侯门深似海”,平时见几个下属都对他恭恭敬敬,一本正经,沈阁老觉得闷得慌,就告假回乡。

沈阁老回到归德也不快活,咋?不出门吧,嫌闷;出门吧,侍卫家人跟一大溜。常言说:“官至一品,不欺乡邻。”在家门口摆这阵势,旁人捣脊梁沟。在家里蹲急了,光想出去溜溜。

这天,起了个大早,换上便衣,不敢出正门,从后角门溜了出去。

沈阁老走着遛着,不知不觉出了城。有点儿累了,就站在一个大坡岗子上歇歇腿,刚站下,就听见岗下有人叫道:“大哥,来帮我推推车子。”沈阁老平时从没被人称过“大哥”,一听有人叫自己“大哥”,大为高兴,一撩长袍下了岗子。老头递给他一根绳子,自己推,两人一推一拉,费了很大劲儿才把车子弄上坡。

上了岗,老头停下车子,拿火镰打着火,从后腰上抽出烟袋,挖了一锅旱烟递过去:“大哥,你吸烟!”

沈阁老又听人叫大哥,心里更加高兴,也不嫌烟叶子味儿不好,接过来吸了一口,问道:“老弟,你贵姓?”

“我姓沈,一辈子没大名,人家都叫我沈二。”“哦,巧了,我也姓沈。”沈阁老又问:“你这瓦盆可是自己烧的?”

沈二说:“不是,我发人家的货。赚几吊钱养家糊口。”

“一车盆几天卖完?”

“大哥,这个没一定,兴许三天,也兴五天才能卖完。”

“一个盆能赚几个钱?”

“也没一定,兑给贩子呢,赚得少些,要是零卖,一个盆能赚一个大钱,不过,这样卖得慢。”

“噢。”沈阁老应一声,心想:“冲你叫我几声大哥,我也得帮你一把。”把烟袋递过去,说道:“老弟,我在花园子街头一户,我认得几个卖盆的店家,你把盆推到我那里,我能给你卖得快,还能卖上好价钱。”

沈二看沈阁老穿着讲究,一副贵人相,不像说笑话,就说:“那我这就推去。”

“我在家候你啦!”沈阁老一拱手,抄小路从后门回府了。

沈二一路打听,来到花园子,果见头一家是个高大门楼,车子一扎,就往里走。门子伸手拦住:“喂,你找谁?”

沈二一愣:“我找俺大哥。”这是相府,哪里找你哥!”

“俺大哥叫俺到这里找他。”

“你大哥叫什么名字?”

“叫……我不知道!”

“快走,连你哥叫什么名都不知道,笑话!”

沈二急了,说:“清早起来我推盆进城,正愁上不了城东那个大坡岗,碰见大哥帮我推车,他对我说上这来找他。”

“你大哥什么样儿?”

“白白胖胖一个老头,穿件蓝缎袍子。”

门子一想,说的像是沈阁老,忙说:“你等等,我进去给你禀禀。”

不一会儿,门子后边跟个管家出来了。见面一揖:“请沈二爷里面用茶。”

“我那一车盆……”

“我叫人给你推进来。”

进了二门,沈阁老已经迎了出来,拉着沈二的手进了客厅。沈二一看屋里摆设恁漂亮,也不知说什么好了,知道老头不是凡人。沈阁老吩咐管家:“给二爷拿银票,陪他上街剃个头,洗洗澡。

“兄弟,你放心上街剃头洗澡,好好玩一玩儿,我马上就把盆给你卖喽。”

沈二疑疑惑惑地上了街。

沈阁老立即吩咐手下:“拿我的帖子,请归德府的官员们到我这儿吃饭。”

归德府的官员绅士接到了沈阁老的请帖,心里像得了荆州。相爷赏脸谁不早来?不大一会儿,大家都到齐了。

沈阁老说:“我这次回来,住不了几天,就要回京,今日抽空请各位来聚一聚。”

知府说:“相爷,你有什么事儿,尽管吩咐卑职来办。”

“也没什么事儿,”沈阁老淡淡一笑,“我有个兄弟从乡下推一车盆来卖,盆很好,不知诸君可需要几个?”

知府说:“哎呀,我家正缺盆用,正好买几个。”

“我家也用几个!”过一会儿,把一车盆分完了。

知府聪明,拎着盆问:“老大人,这盆确实很好,但不知多少钱一个?”

“价钱么……”沈阁老微一沉吟,“大家随便。”

大伙儿心里明白,带银子的掏现钱,没带现钱的写银票。纷纷拎着盆走了。

沈阁老叫管家把银票上的银子取回来,一打一算三千七百两。晌午,沈二回来了。沈阁老一指桌上的银子说:“兄弟,盆卖了,你点点钱吧。”

沈二一看银子,吓了一跳:“大哥,恁多银子,我不敢要!我的盆顶多值一两银子。”

“你的盆卖的钱,你不要谁要?这样吧,我叫管家给你存银号里,你做生意去取就是了。”

自此以后,沈二本大利大,也发了财,成了归德府第二家沈大户。沈二发财后,心里感激阁老“大哥”,无以为谢,就在张集北边买了个田庄,挖好鱼塘,种上荷花,庄上广植花木,官道至田庄的路边,满栽一行一行的柳树,夏日,柳荫匝地,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庄名就叫“沈柳行”,经营停当,连同地契,一起送到了沈阁老家里,算是“联宗”的礼物。自此,沈阁老也来沈柳行避暑,并把“减种店”的好酒带到了北京,晋献给了宫廷。

沈柳行自此成了沈阁老的产业。至今,归德沈姓分为两派:一派是“阁老沈”;一派是“盆沈”。盆沈就是沈二的后代。

讲述:叶秀岭(已故)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