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乡说道】第三十四期·赵峰 ▏国学与人生 ——重整我们的精神家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国学与人生 ——重整我们的精神家园

时间:2018年3月28日(周三)19:30

地点:道德中宫景区院内

地址:亳州市新华路商之都对面

嘉宾:赵峰

主持:杨勇

主办:亳州市作家协会 亳州市文化旅游公司亳州新报

承办:谯城区作家协会 安徽亳雅轩文化发展公司·道德书吧

媒体支持:亳州头条微信客户端 掌上亳州微信客户端

嘉宾

赵锋: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教授,高级访问学者,《亳州学院学术研究》编辑部主任,安徽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曾于《学术界》《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研究中国文学的学术论文多篇,代表著作有《先唐文学研究》一书。

主持人

杨勇:笔名雅不知,为亳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谯城区作家协会秘书长,"道乡说道"论坛发起人。

前言

文/杨勇

所谓国学,中国传统之学问也。儒家、佛家、道家,以及洐生的一切艺术文化,都是国学,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之指引与依归,但在文化灿烂大一统之昨日,却并没有国学一词存在的,人们只是饮茶吃饭,说话处事而已,这是生命的自然而然,毫无置疑之物。国学之产生,是因应西学而提出。

曾几何时,西学凶猛,西学时髦,国人自信心丧失,出于对精神故园的守护,提出国学的概念,却在历史大潮蛮橫地席卷下,笨拙软弱,完全无以抵御。为了能有与世界平视的目光,一百多年来,好几代人低下头来大步向前,他们无睱去关注路边的花朵,也无法顾及心灵的疲惫。拼命地追赶是他们唯一要做的事。因此甚至形成了某种极端的看法:所有的陈年旧物都是负重,都该抛弃,一身轻松才好奔向光明的未来。我们已为这种抛弃领受了好大的教训。

再次提出国学的时候,国学早已零落式微得不成样子了。我们现在还有国学吗?大师是没有了,但国学还在,在书本里,在世俗中,在每个人的精神最深处都有着祖先留存下来的花园,哪怕是荒芜已久。国人在,文字在,国学就并不没落。但我想,经过了洗礼,在我们重新找回家传的宝贝时,我们也该有所进益,不轻视,但也不要觉得太过牛逼。

时移世易,大国复兴已在路上,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自信。自信不是俯视,不是仰视,而是一种平视。面对国学,我想也该和面对西学一样,具有着一种平视的眼光。万物皆备于我,方能优游于文明。最近在看许知远的《十三邀》,他在采访中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你的滋养是什么?食物给人肉体以滋养,人不同于动物,健全的人体,精神是重要的存在,当然也是需要滋养的。类比于身体的滋养,中国人早餐爱吃豆浆油条,且一定要吃热的。但面包牛奶,也是好的,精美的刺身,也让我们垂涎。我们找回春节欢聚的情怀,也喜欢圣诞节的热闹,情人节的浪漫,大可不必非此即将彼。大国之民,是包容的。能给人身心以滋养的,都是好的。

少年时读书,买过一本《品味人生》,厚厚一大本,收罗了近代以来国学大师、文学大师关于人生感悟的精妙文字。虽然是一本廉价的书,但我的精神从中得到滋养。后来反思大师的文字与现在的读者体、意林体乃至于鸡汤文有何区别?我在王国维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入乎其内,故能生动,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对现代人而言,高致反而并不稀奇,生动却难了。我们是何等的匆忙,总在浮光掠影地生活着,谁又真正能将心灵入乎其内呢?就像我们的讲座,来听一夕之快谈何等容易,却懈于朝夕不歇的实证,又有哪一位圣贤能解放我们的人生呢?


(责任编辑:朱明光)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