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笑忆芳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王丽

1978年春,我离开了阚疃。这一走就是四十年。四十年来,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为理想奋斗,为工作奔波,为生活忙碌,从北京到上海,从国内到国外,离阚疃越来越远。可是这四十年,在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隐隐总有一种情感在波动,在脑海里时常有一种思绪在缠绕——怀念利辛阚疃。


四十年后的四月,我有幸参加了“去阚疃看一看”的回故乡之行。离阚疃越来越近,如烟的往事逐渐在脑海里清晰:四十多年前从城市来到乡村,我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害羞小姑娘,韭菜麦苗分不清,什么农活也不会做。记忆中,第一次挑大粪,恶心得几次要吐,稚嫩的双肩肿起鸡蛋大的红包,痛得整夜睡不着;挖土方,双手起满了大泡,胳膊酸得举不起来;割麦子,手上被割出一道道血印;插秧时,腿上叮上好几个蚂蟥,吓得失声尖叫。但我更记得生产队领导尽量安排我干轻活,抬石子让我记数量,修河堤让我帮着推车,插秧割麦,我总是分到最容易的地段,上工地我帮着算帐,队里买了拖拉机,第一个派我去学习开。更记得,收工后累得不愿做饭时,住在旁边的社员让我去他们家吃。看我不爱说话,队里几个同龄姑娘总是陪在我身边。是纯朴善良的社员的关心和帮助,是队领导的教导和支持,使我能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不断进步,有了今天的一切!


踏上阚疃的土地,当年心中的印象已基本无处可寻。新开的马路又宽又直,延绵数十里的光伏发电,美丽的白鹭洲风景区,还有我们曾参与修建的茨淮新河大闸,让我们深受震撼,我们由衷的为故乡的发展变化高兴和自豪!


来到生产队所在的阚疃镇,变化更让我始料未及。曾经住过的房子已不见踪影,房子前的稻田也消失贻尽,原先热闹的集市老街衰落沉寂,新开的街道纵横交错,两边二层楼的商铺摩肩接踵,服装,鞋袜,家电,建材,食品,小吃,蔬菜,应有尽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大街上打听曾经熟悉的名字,听说我是原先的知青,不少人用惊奇的目光打量我,正应了那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最终还是找到了对面不敢认,仔细相看又意外惊喜的面孔。四十年的岁月改变了我们的体态相貌,但不变的是依然质朴无华的笑容。从他们那我知道,不少人凭看聪明钻研,做生意发了财,有的靠勤奋劳动致了富,还有跟着外出打拼的孩子去了外地。看到的社员不多,有些十分想见的因各种原因未见上,虽有遗憾,但也足以慰藉心灵。在临走之时,昔日的几个姑娘坚持为我买来刚出炉的烧饼,热乎乎的烤山芋,还有的要为我买一碗羊肉汤,让我路上吃。这满满的情谊,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回阚疃只有短短几天,但圆了梦,了了心愿。


再见阚疃,再见故乡!祝你有更快更好的发展!祝人人都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