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森森
漂泊在外,你这一生报过多少次平安?
一路平安,勿念。家书中抵万金的,当是这几根老词骨。
从手写信时代过来的我们,认真写过家信:父母大人,儿已于昨晚回到城里,切勿挂念。大约一周后的某个黄昏,爹娘会看到这封信。
后来,有了电话;再后来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智能手机,微信,报平安越来越便捷了。
人生匆匆来去,如果选十大放心词汇,首推平安。
前几天,从老家回来,未及下车就提前编好信息,下车前发送。我已抵达,平安勿念。
曾经,一封报平安的信,十天半月甚或一月多月才能送到,那时蓝绿色服装的邮递员最受待见,手里攥着你的平安报告,说不定还剧透大金蛋。
有信来往,是家庭平安稳定、社会关系和络的证明,于是就有冷清的人家伪造了家信投递给自己,让周围都听到邮递员叫取信件的声音,用善意的谎言给自己一个臆造的温暖。
当年看过一篇小说,邮船沉沦,信件失踪,竟改变了众多家庭的命运、留下千古遗恨。
非信息时代,中断联络后果不堪,尤其是,战争年代,因为一个号令一封鸡毛信的阻断,形势反转,不可逆袭,因为一封家信的失踪,阴阳两隔。
前几年我们单位的记者还在偏僻山乡采访到一个抗战老人,当年因为信息中断,找不到部队,流落山乡,让人狐疑一辈子,到死都无人证明他是个正面人物。
木心曾歌诵那时慢,但慢的坏处却也分明,邮件和车马都慢,信件慢悠悠地到了,地址却变了,就引发个悬案。信息更新也慢,所以谍战中,突发变故只有将一盆花放在窗台上暗示,往往结局难料。
后来的我们,过上了能正常传递书信的生活,照邮政术语,无不可抗拒之外力,都能抵达。
那时电报电话属高科技,电报按字算钱,电话论秒计费,太过奢侈,非有钱不能任性,非特殊情况不能启用,如:父病重速回。顺产母子平安。简到不能再简。
直到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拨个号按个键就能联通家人,坐享平安是福了。
人生长旅,总是离开,归来,再离开,再归来。当你离开,第一只靴子落地,直到报了平安,靴子才成双。自此一别,天各一方,就送啊送。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桃花潭水深千尺,劝君更尽一杯酒,随君直到夜郎西,莫道前程无知已,无为在歧路,长亭更短亭...... 这些诗都是送出来的。
第一次离家,尚年少,爸拉架子车,把我送上大通道公交,到了乡下,忙于铺床架锅,没顾上写信,几天之后,爸风风火火骑车七八十里,来插队组探营,就因为我少了一封报平安的家信。
后来,招工上学,人还没有走,爸就在妈的授意下,提前写信寄到我的新址,为了早一天收到我的回信。
那一年,赴南方海岛,结婚。妈将几百元缝进我的小袄内里,在老家镇上一个路边车站,爸爬到车顶上安置行李。
车行之后,顶棚上一直有咣咣砸敲的声音,司机停下,原来是老爸尚未及从车顶上下来,车就开了,呼喊不应,奋力砸敲,SOS!
庆幸山路颠簸没有把人甩下车顶。老爸下来还不忘交代:到了写信呀!那时年轻,不觉着啥,后来想到,会暗自落泪。
此后经年,漂泊在外,更兼独自抚养孩子,家人尤其挂念,一有离别,先是爸妈送,后是兄妹送,无不言之谆谆:抵达务必报平安。
妈去世时,丧葬毕归来,习惯性地拨她的号码,愣怔之后回过神,才心痛从今往后,再也不能向妈报平安了。
没有了妈,兄妹合力照顾患老年痴呆症多年的老爸,待爸离世,顿感那条牵扯着风筝的线,终于断了。
从那,来来往往,就向哥嫂和妹妹报平安:我已抵达,勿念。娘亲舅大,长嫂如母,姊妹手足。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世界上除了爹娘家人,你的平安还能报给谁?
说话间人已老,到了牵挂孩子们的时候。出了校门,闯荡世界,和我们年轻时一样的漫不经心,经常是一只靴子落地了,另一只靴子迟迟未响,追问,才不经意地说:很好啊,还能有什么事?有时候,你是在他们的朋友圈里确认了平安的。
在上海陪孩子时,有江西舍友小黄来自农村,父母早不在了,爷爷奶奶没有电话,每次回到上海,他都要给村里小卖部打电话,然后小卖部再对着他家高喊一声:到了到了!平安无事喽!有一次,小黄忘了打电话,两老人又记不住他的号码,在小卖部坐了一夜。
这件事让儿子开始认识向亲人报平安的重要,从此一路联网,落地开机。
现在有了WIFI,正是路不远送,平安好报。但一定还有许多小黄爷爷奶奶那样的老人,坐等远方平安的消息。
人生不过百,转身即沧桑,能报平安是一种幸福。
愿你有人报平安,愿有人向你报平安。
我已抵达,平安勿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