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乡说道】第三十八期
前 言
遥想东汉末年,中国有位“神医”,又有位“医圣”,北斗泰山辉映天地间,可比之老子与孔子。古来所论,“神医”有传无书,仰之弥高足为引领;“医圣”有书无传,研之弥深终为路径。在我们论坛的第三期,曾请来保和堂当代传人张超伟先生讲华佗,他拈出隐医一系,疏理了华佗医学的传承脉络,让我们得知,北斗亦可登攀;我们的第二次医学讲座,则放眼开去,请来李杭洲博士来讲“医圣”张仲景,让我们知道,登泰山是何门径。
据考证,张仲景的年龄比华佗要小。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据说每逢初一,十五他会在公堂上为贫苦百姓看病,故中医有坐堂之称谓。身处战乱瘟疫频发,迷信思想疯行的年代,张仲景秉持儒家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究医学,以仁心仁术救人民出灾厄,这种情怀正是古代“士”精神的具体体现,亦体现出医者的风骨。
张仲景虽正史无传,但却被后世奉为“医圣”,主要来自于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验之临床,效如桴鼓。张仲景是儒者的身份,不语怪、力、乱、神,这使中医摆脱了上古、中古的神秘玄学色彩,而致实用,普惠百姓。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尤其巨大。后世医家无不是遵循其学术而后有建树,故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居功至伟!
杭洲兄告诉我,他跟随北京名医肖相如、孔光一先生学习时,白天抄方看病,晚上读书读经,这是旧时中医师徒相授的传统。中医的宝贵之处,希与时进,根基又在于传统。我们两次中医的讲座,有意思之处还在于:张先生是世家出身而研于学院,李先生则是学院派却归于传统,出身不同,年岁不同,经历不同,我猜测他们对中医的理解会有所差异,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讲法。届时,细心的行家们或许能听得出来。(杨勇)
主题:北斗之地望泰山
——谈医圣张仲景和他的伤寒论体系
时间:2018年5月23日周三晚7时30分
地点:道德中宫景区院内
地址:亳州市新华路商之都对面
嘉宾:李杭洲
主持:杨 勇
主办:亳州市作家协会 亳州市文化旅游公司 亳州新报
承办:谯城区作家协会 亳雅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道德书吧
媒体支持:亳州晚报 亳州新报 亳州头条新闻客户端
李杭洲,安徽亳州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学博士,北大中医学社特约讲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协会发起人,并任该协会第一任会长。
杨勇,笔名雅不知,为亳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谯城区作家协会主席,“道乡说道”论坛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