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祠是中国古代为纪念官员功德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庙,并加以奉祀。这一古代的信仰民俗起源甚早,据史料记载,西汉为立生祠之始。在亳州也有这样一座生祠,并历经三百多年,只是它一直作为一个书院被世人所游览和熟知。它就是位于市区花戏楼景区东侧的朱公书院。
书院本是生祠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谯城人”,像我,对亳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的著名景点,自然不会陌生。很小时已经在家人的陪伴下游览一番,只是留在记忆里的只有各处优美的风景,对其历史渊源却不曾深究。
因此,最近当听到亳州有一座古书院时,好奇心顿起。书院名为“朱公书院”,知道古时对德高望重的男子有在其姓氏后尊称“公”的习惯,不免猜测:难道这是宋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经讲过学的地方?想到此,想去看看的想法就萦绕心头。
上网一查却发现,“朱公书院”就位于笔者很早就游玩过的花戏楼内,它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亳州人为纪念康熙年间知州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现作为花戏楼的附属建筑向游人开放。看到此,不得不为少小游览时的粗心及不求甚解感到惭愧,前去故地重游的想法也更加的坚定。
周末终于以偿心愿,进入花戏楼,再次领略到屋面上铺饰的琉璃在阳光照射下的金碧辉煌,不禁为古代精工巧匠们的技艺而叫绝;站在花戏楼里的咸宁街上,看着身边的茶馆、鼓楼、钟楼、岳飞庙、火神庙等风格独特、巍然壮观的古建筑群,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清代亳州城内逢庙会时的热闹非凡。
朱公书院就位于咸宁街,紧邻岳飞庙,坐北朝南,现存山门、过厅、后楼等建筑,为三进院落,甚为典雅。据花戏楼讲解员孟达介绍,它虽然是当时亳州老百姓为朱之琏建设的生祠,但心系百姓的朱之琏,感觉这样不合适,就把它改为了一个书院用来教育亳州的子民及文化交流。
当年“知州”朱之琏
孟达介绍,朱公书院的三间山门为1984年重修,是硬山式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康熙四十六年八月,亳州人吴楚奇撰文并书的《朱公书院记》石碑。石牌现在依然存在,只是时日久远,字迹模糊,很多字已无法辨认。
过厅三间,是圆山卷棚式建筑,五架梁结构,柱头饰圆雕悬狮、垂鱼,檐枋饰大木立体透雕,有戏文、花鸟图案,雕刻精湛。后楼三间,为尖山式硬山二层楼建筑,砖木结构,底层为祀奉朱之琏的场所,朱之琏的雕塑正端坐期间,一脸正气的在升堂办案。
据记载,朱之琏生年不详,卒于1730年,奉天(今沈阳)人,是明太祖朱元璋裔孙。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中进士,同年敕封为亳州知府。在为官期间他“绝请托,寡宴会,治梗顽,不累民,重农桑,铁面无私”,后改赴安庆府任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亳地水灾,瘟疫四起,民不聊生,朱之琏又被调回亳州,带领人民战胜了灾害,深受民众敬仰。
据介绍,朱公书院初建时,或有几分华丽,但经岁月的河流冲刷后,只在古朴中存些典雅。然而,虽历经几个世纪却不失静雅的朱公书院,如一灰衣青袖的学者,即便满面霜尘,却还透出清逸的风骨。
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市民俗专家李绍义介绍,关于朱之琏在亳州当知州时,为民造福的故事,在百姓中流传很多,其中最广知的莫过于他三板除掉亳州恶霸王一尺的故事。
当时亳州城内有一个康熙御乳的儿子王一尺,欺男霸女,鱼肉乡里,无恶不作。由于他母亲曾经是皇帝的乳母,历任官员对他都是畏忌三分,并流传一个“罪不过三板”的说法,即王一尺犯再大的错误,官员在办案时,给他的惩罚都不会超过三大板。
朱之琏在来亳上任之前已对此有所耳闻,但他又一心想为民除害,除掉此恶霸,为此,他苦思妙计。有一天,他听说亳州有一个衙役,在打板子的时候很有技巧,若不想伤到对方,打的再多只会伤其皮肉不会动其筋骨,但是若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三板就可以要其性命。
于是,朱之琏就暗中前去拜访,与其商定除掉王一尺的方法,即设法为其定罪后,罚其三板并由该衙役执行,在三板之内将其正法。朱之琏这一不畏权贵,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为民除害的行为,深受当时亳州人的爱戴,尊称其“朱公”,为其建生祠并有“宁断油钱,不断朱公香火钱”一说。该故事流传至今,并被谯城区梆剧团改编成《三板正堂》,到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