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创新点燃中医药产业新引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市把现代中药产业作为全市的首位度产业,围绕“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的目标,以实施现代中药“三千亿”工程为抓手,以建设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为重点,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

创新点燃中医药产业新引擎

□本报记者 陈璐 文/图

lid811

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产业创新升级 提高竞争实力

在从传统药企向科技型药企转型过程中,创新是强助推器。

2017年12月23日,记者来到安徽九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在偌大的全智能化提取车间里,没有一名工作人员。

“投料、提取、收缩、浓缩、收膏、干燥,全部都交给了‘程序’。”该企业负责人说。

在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拳头产品”葛酮通络胶囊正在生产中,葛酮通络胶囊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历经十年研制的国家中药二类新药。

2016年,该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利润总额2.48亿元,上缴税金1658万元,实现利润4748万元,其中公司独家“拳头产品”葛酮通络胶囊单品种销售突破亿元。

“创新,才能让产业迸发活力。”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造就核心竞争力。该企业高度重视科技研发,目前已开发出疏风解毒胶囊、复方蒲芩胶囊等20多个品种。其中,疏风解毒胶囊属于独家专利创新中药,2014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的中药固体制剂。去年,单品种销售额突破5亿元。近日,“中药大品种疏风解毒胶囊二次开发的系统研究及应用”项目,被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为一等奖。

去年7月,亳州市申请筹建的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得国家认监委、认可委(CNAS)“三合一”评审通过。“中心的检验数据被国家认可、国际互认,将成为立足安徽、覆盖全国、辐射世界的公益性检验检测平台,为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起到支撑作用。”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说。

涌现创新成果 释放发展潜能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市成功申报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2项,九方制药公司申报的“中药一类新药注射用牡荆素”Ⅰ—Ⅲ期临床研究,济人药业联合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申报的“基于中医典籍的肺系病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的新药研发”,分别获得中央财政支持320万元和823万元。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高新技术企业24家,国家级中药材检测中心已经试运行。2016年,全市药业企业申请涉药专利569件,授权发明涉药专利78件。

我市加快现代中药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去年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288.1亿元、增长26.2%。实现税收7.9亿元,增长40.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累计达178家,其中通过GMP认证企业153家。

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政策扶持,我市形成了济人药业、源和堂药业、协和成药业等26家覆盖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骨干企业。去年,产值超亿元药业企业达到83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11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康美(亳州)华佗中药城、太安堂广场、昌升鲜活中药城、珍宝岛电商物流中心、九州通物流园区、时代医药城等中药材市场,以药通网、药博商城、珍宝岛药材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的网络市场。近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5%、全省的60%。

提升产业层次 完善产业体系

市药发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中药产业体系。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发展,实施“369”提升计划,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转型,加快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奋力冲刺“双千亿”。

我市将坚持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绿色化,巩固中药材种植规模,制定推广道地中药材种植规范,提纯复壮选育四大亳药品种,积极申报“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着力提高道地药材生产附加值和生产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培育“亳药”种植品牌。

我市将坚持中药工业集群化、差异化、品牌化,延伸中药工业产业链,巩固中药饮片加工龙头地位,培育壮大中成药制造,加快中药食品及保健品研发和生产,发展先进医疗器械、药业机械产业,完善中药工业体系。坚持药品流通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建成现货交易、电子交易并重的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加强现代中药物流体系建设。

■记者手记

用匠心让中医药产业在传承中创新

行走在创新型中医药企业的厂区,在标准化厂房内的一条条全自动生产线上,投料、提取、收缩、浓缩、收膏、干燥……一系列制药程序依靠全自动生产线可以全部完成。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药品效果不仅没有打折扣,较之以前反而更好。每一颗药品、每一粒胶囊的背后,是无数药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用匠心传承并创新中医药产业。

亳州是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受一代名医的影响,亳州中医药产业一直蓬勃发展,到明、清时期,亳州已是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药都”。清代文学家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

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中,我市把加快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全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三千亿”,即力争2020年实现全市中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中药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中药商贸流通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

匠心并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将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我市通过多种方式集聚一批专业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医药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从中药材种植、中药商贸流通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重点项目;在发展战略布局上,致力打造集吃、住、游、购、养、娱等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助力亳州完成由“中华药都”向“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华丽转变。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