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亳县演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朱锡梅口述 程俊松整理

时间,1964年深秋的一天傍晚,这是发生在与豫东毗邻的安徽亳县县城内的一幕。市民们提前吃过晚饭,成群地围坐在装有扩音喇叭的电线杆周围,又准备聆听太康道情的夜场戏了。本来,道情剧团来这儿演出已经好几天了,场场座无虚席,应群众要求由一天两场改为一天三场,可是戏票还是难以买到。他们没“后门”买票,手头又“钱紧”,于是干脆转而求其次,天天听着广播过过戏瘾吧。

此刻,还不到开演时间,大伙又习惯性地对上午演出的《王金豆借粮》品头论足起来。话到高兴处,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了句“这戏可够攀劲了!”—— “攀劲”是当地的土语,意为:很好,看着或听着很带劲儿。

“这戏攀劲!听听王金豆和张爱姐唱得多么中听,咬字清晰,又有韵味,一口气能唱几十句,句句入耳,干净利索。一对未婚小夫妻恩恩爱爱的悄悄话,把人心都撩得痒痒的……”

“嫂子刘氏唱得也够味儿呀,记得她那几句戏文吗:‘咱的娘听了我的话,再拉车给恁送东西……有猪肉,有羊肉,再装上几只肥母鸡。铜钱装上好几串,好棉布再装两三匹。叫恁哥使车送,得啦喔,喔拉得,一下子送到王湾集,送到王湾祠堂里。我的小妹妹,恁姑啊,你看欢喜不欢喜?’且别说小姑子张爱姐了,俺听着心里都像猫舔着,有说不出的舒坦哩。真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戏好嫂子啊!”

“咋?这戏还算‘攀筋’?那还有啥戏不‘攀筋’呢?”始料不及,一个外乡人不约而至,突然插进话来。“俺头晚看了他们的《金镯玉环记》,演员们的那扮相,那唱腔,实在没挑的,绝不‘攀筋’嘛!”原来,他把‘攀劲’听成了“攀筋”,当作“痉挛”、“别扭”、“不顺当”之意了,忍不住叫板打起了“抱不平”。

“你说啥?”一个50岁左右的中年人突然站起来,他似乎很不高兴,追问了一声。外乡人把自己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好你个小伙子,故意找俺抬杠哩。不是看你外乡人的面子,今个俺跟你没完,这么好的戏,你竟敢说不‘攀劲’!”

外乡人一愣,蓦地恍然大悟:敢情他们讲的是“攀劲”,是赞美语,褒义词啊!于是,他立马改了口:“对不起,老戏乡!我现在才明白了你们的意思,这戏的确唱得好,攀劲得很哩!”

“攀劲!”“攀劲!”太康道情在亳县演出的十多天里,无论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这戏攀劲”的喝彩声。不仅如此,亳州人对道情演员还特别热情、厚道。演员在街上出现,行人围观、问长问短;遇到演员上街吃饭、照相、洗澡、理发,店家都毕恭毕敬地拒不收钱;剧团离开亳州时,卖包子的小贩担着挑子撵到演员乘坐的汽车前,硬往演员手里塞包子……时间虽过去50多年了,这些铭刻在记忆里的印象,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