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昌勇:增强“造血”本领助力贫困户脱贫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一名企业管理者到乡村扶贫干部,身份转变之后,他迅速适应新环境,为贫困户精准脱贫忙活起来。在这位扶贫干部身上,贫困户感受到的是新时代干部真诚服务群众的满腔热忱。这名干部叫许昌勇。

今年4月,许昌勇从古井集团被下派到谯城区芦庙镇杨庄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入职以后,许昌勇迅速转变角色,全身心投入到帮助贫困户脱贫上来。

多年来,位置偏僻的杨庄村一直处于“零集体经济”的状况,贫困户也没有参与经济作物种植,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要想脱贫,必须下大力气在发展经济上。

要想发展,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到任后,许昌勇积极协调解决各方资金,先后道路硬化16条,22.7公里,实现自然村之间全通水泥路;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亩,修建桥涵21座,治理沟渠930米,机井74眼,21个自然村实现了安全饮水工程全覆盖,对7个自然村进行了电网改造,新建幼儿园一所。如今,进村入户的道路已经通畅无阻,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帮助贫困户脱贫,既要给他们‘输血’,更要给他们‘造血’,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长久脱贫。”许昌勇认为,要根治贫血,不能光依靠输血,更要从身体机能的治疗调理上着眼,这才是根本,扶贫是一样的道理。

为此,到村任职后,许昌勇一方面通过前期调研,摸清了贫困户的真实情况,确保政策资金扶持、社会保障等及时“输血”。另一方面,他从激发村民的“造血”功能入手,利用杨庄村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

“我们首先动员村民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了10多亩莲藕,这个项目属于一次性投资,多年收益项目。预计今年可收入15万元。另外,我们还依托全市的光伏发电工程,建设了两座光伏电站,目前已经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可收入40万元。”许昌勇高兴地说。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贫困户依靠光伏发电也有了收入,接下来,许昌勇便着手动员贫困户发展自身的“造血”功能。

“我发现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家中有病人,有的是本身残疾,没有劳动能力。看清了形势,我就琢磨对于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既然不能外出打工,就可以利用他们的土地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许昌勇说,随后他立即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代表80余人参观了古井集团200亩的苗木种植基地。通过苗木专家对苗木产业的经验介绍、对市场前景的阐述,坚定了发动贫困户搞种植的信心。不少贫困户当场表示要尝试种植苗木,如今,村里有不少贫困户已在自家土地上种上了苗木,待到来年春天即可看到成效。

人才是发展一切的源动力。到任后,许昌勇还围绕目前的重点经济项目,培养实用型、本土化人才,让剩余劳动力忙起来、学起来、干起来。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针对村集体经济中药材、莲藕、苗木种植等项目,邀请市里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尤其在苗木种植方面,邀请了古井集团子公司安徽欣园市政园林公司的专家深入贫困户中间,给大家传授苗木种植技术,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户的种植信心。

付出总有回报,通过努力,目前杨庄村剩余39户70人尚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6.1%降至1.1%。满足了村出列的条件。2017年上报的拟脱贫户60户132人顺利通过省第三方监测评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元。 (记者 刘景侠)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