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利辛县中疃镇的村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采访、拍照辛勤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土记者”的中疃镇政府专职通讯员刘杰。20多个春秋中,刘杰曾发表各类新闻稿件2000多篇,荣获市县荣誉证书、获奖证书60多个,连续多年被市军分区、利辛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基层民兵报道员”“优秀农民通讯员”。
刘杰在采访
自学成才的“土记者”
今年50岁的刘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7年他高考落榜,回到了家乡利辛县中疃镇务农。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杰爱上了新闻写作,从此便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家乡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处处留下了他采访新闻的身影。只要听说哪里有什么新鲜事,他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采访记录,并连夜写成新闻稿,第二天送往县广播电台。
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他先后自费到阜阳参加了新闻通讯员培训班,购买了有关新闻采访方面的书籍和新闻刊物。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他的新闻写作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一篇篇新闻稿件不仅上了利辛县广播电台,还刊登上了当时的《阜阳日报》,变成了铅字。
为了提高新闻稿件的命中率,刘杰先后到县广播电台、县委宣传部新闻室,向编辑记者、宣传部的前辈们探讨学习,领会掌握消息和通讯的写作要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辛勤磨炼,刘杰的新闻写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每年都有四五十篇文章在阜阳日报、亳州晚报、利辛县广播电台发表,成为报社、宣传部认可的名副其实的笔杆子、“土记者”。
社会大爱的“传播者”
由于工作实干,成绩突出,1993年,利辛县中疃镇政府聘请刘杰为镇政府专职通讯员,负责全镇的新闻报道工作。为了方便采访新闻,他和妻子商量卖掉了家中父母分家时给的一头黄牛,购买了一架照相机和一辆摩托车。
“既然选择了新闻写作这条路,就应该无怨无悔、踏踏实实的坚持走下去。”刘杰说。
为了采写好一篇稿件,他经常骑着摩托车深入到全镇的每个村庄,准确地掌握事件的真实情况。2003年7月,利辛县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该镇代门楼村三空桥庄一百多位村民被大水围困,镇党员民兵突击队连夜转移受灾群众,刘杰就和突击队一起下到齐腰深的水中,拍摄了大量的抢险救灾照片,记录了党员民兵抢救群众和物资的真实场景。他的通讯稿件——“党员民兵突击队冲锋在抗洪抢险最前沿”并配发的照片,先后在《亳州报》、《安徽日报》发表,宣传了正能量,受到了县人武部的表彰。同时他被县人武部聘请为民兵报道员,拓宽了新闻写作渠道。
在打工浪潮的影响下,很多农民都纷纷南下淘金,刘杰仍旧默默抒写着新闻事业的人生篇章。“新闻宣传在我心中重千斤,我要把我的青春和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做人间大爱的宣传者、传播者”。这已成为他的座右铭。
默默无闻的“实干者”
在漫长的新闻写作生涯中,刘杰写出了大量弘扬正气的新闻稿件,当地很多群众都知道有困难找土记者,有好事找土记者。
利辛县镇北社区贫困儿童孙玉洁兄妹俩从小父亲患病,母亲改嫁,家庭清贫,刘杰得知情况后就前去采访,写成了“俩兄妹临近辍学请热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一文,在《亳州晚报》、《利辛周刊》发表后,一位义乌的服装老板打来电话,愿意对口帮扶俩兄妹上学,每年支持学费4000块钱,一直帮扶到大学毕业。
在建设美丽利辛、和谐利辛、幸福利辛的文明创建中,中疃镇涌现出了一大批“家乡发展我贡献”的中疃好人,刘杰分别对捐款20万元支持家乡建设的孙厅、拿出四万元支持中疃街道绿化建设的刘标、田西勇等进行了长篇报道,使好人精神得到了传播。
20多年来,刘杰先后在《安徽日报》、《亳州晚报》、《利辛周刊》等发表稿件2000多篇,受到了县委宣传部、县武装部的表彰,中疃镇政府还在全镇开展了向刘杰学习的号召,学习他踏踏实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学习他不求名利、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去年11月份,刘杰被评为“亳州好人”。 记者 曾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