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来:“一封家书”唤我回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外打拼十余年,看到我市发出的“一封家书”后,谯城区谯东镇辛阁村村民王福来毅然决定把位于苏州的企业搬回老家。“除了想家,我们也想为乡亲们做点事情。”王福来说,去年公司的“成绩单”,也证明自己回来是正确的选择。

chenay827

王福来(右)正在和工人把产品装上货车,准备运往苏州

打工仔返乡“变”老板

“这批货马上就发往苏州,前几天高速封路,把我们都急坏了。”1月31日上午,在谯城区谯东镇的福润香食品公司院内,公司负责人王福来正在和工人一起把一箱箱的速冻食品装上货车,“那边已经打好多个电话催了”。

王福来是谯城区谯东镇辛阁村村民,2003年,和很多农民工一样,而立之年的他也外出打工了。由于文化水平低,王福来出去的时候,只想着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月能挣几百块钱就很满足了。

几经周折,王福来在苏州的一家台湾食品企业找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工作,由于踏实、认真,被提拔为小组长后,王福来又得到了一个管理岗位,负责产品销售。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2008年,王福来辞去了食品公司的工作,和同村村民许地伟经营起了一个食品小作坊。“我个人觉得,要想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平台。”王福来说,他们在苏州租借了厂房,小作坊变成了大作坊,生意还挺不错,2016年盈利三四十万元。

2016年底,王福来和许地伟一商量,决定把企业搬回谯东镇老家。

被“一封家书”感动回家

让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我市发出的“一封家书”。

“亲爱的亳州老乡:您在他乡还好吗?当年,您惜别故土,闯荡南北,从最苦、最累的活干起,用勤劳和汗水追寻着人生梦想……”2016年6月,市委书记汪一光、市长杜延安写下饱含深情的“一封家书”,呼唤亳州在外地老乡返乡就业创业。

“我们的日子是好起来了,但我们老家的乡亲们并没有富起来。”王福来说,他们把公司搬回老家,不仅是想自己赚钱,也是希望帮助老乡们把腰包填鼓起来。

王福来介绍,他们2017年2月份试生产,5月份正式生产,产品主要销往苏州,虽然运输成本会增加,但厂房租金省下来了,总体来说成本是降下来了。而且,得知他们在老家发展后,当地创业办给他们提供了两万多元的创业资金,当地镇政府帮他们协调好了建厂的位置,并把水泥路铺到了公司门口。

“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帮助,我们也会尽力帮助乡亲们。”王福来说,去年他们盈利约80万元,算是达到了预期,“下雪的时候我们给敬老院送了一些被子,马上快过年了,我们又买了一些物品准备送给贫困户。”

扩大经营帮助乡亲

两千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数十个不锈钢工作台摆放整齐,几十名工人正埋着头做鸡米花、鸡排等产品。据介绍,他们公司现有工人约70人,7户贫困户,还有3名残疾人。

吕秀玲是附近村的村民,她到这里上班才一个多月。“还没有老工人麻利,一个月两千块钱左右。老工人一个月能拿将近三千块钱。”吕秀玲说,在这里上班离家近,能照顾家里,“公司一天还管两顿饭”。

虽然提供的条件还不错,但工人的稳定性问题让王福来很头疼。“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有些工人的出勤率就不能保证,有时候我们接到了很多订单,但生产能力跟不上。”王福来说,他们甚至还给工人的孩子提供早餐和午餐,以让工人安心生产。

“我们今年准备再把生产规模扩大一些,产品供不应求,我们的生产能力也得跟上。”王福来说,他们也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帮扶乡亲,回馈社会。 记者 李锦文 文/图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