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梧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陈浩

城市发展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梧桐树。不管是北京、上海还是新疆西藏,梧桐正从凤凰专属的休憩点,沦落到钢筋水泥夹缝中的配属物。好在梧桐本身是美丽又自带风情的存在,才能抵抗的了这铺天盖地的俗气。

我老家展沟,在亳州最南端。小时候镇上没有行道树,脚力之所及只有淝河堤坝和一条到临近村庄的路上才有梧桐。相比于槐树、杨树、柳树、枣树、梨树、柿子树,好像梧桐是那个时候唯一一个不以树字落款的树,就像学校里那穿着洋气、举止礼貌、声音温柔的女孩,名字都带着仙气。

仙气吸引着人们,也拒绝着人们。梧桐不开花、不结果、树叶牛羊也不爱吃,树干粗而光滑,天然不是攀枝爬树的好对象。人们不反感,但也绝生不出遍地种植的兴趣,形单影只倒也符合那冷冷的气质。

中国人总是极尽一切办法从万物中索取,特别是对貌似无用的东西,非得找一个存在的理由才能释怀。这事关天理人伦,因为没用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

到了秋天,或者是害怕孤独,或者仅仅是担心被嫌弃无用而遭砍伐,梧桐开发出了一些本领,去迎合小镇的居民。

首先是树皮开始一片片脱落,而这正好是传说中和蒲草一样的驱蚊利器。总是被嫌弃的小孩和害怕被嫌弃的梧桐同病相怜,找到了一个联接点,结果当然是还没准备好脱落的树皮也被强行扯下,留下深深浅浅的疤痕。

中秋节是梧桐树大放异彩、发光发热的时候。镇上有习俗,节日当晚火把游行,起于何时没人能说清楚,周边村镇也没有类似风俗。当然也没人去追究,这是一个老人展示仁慈、中年炫耀技巧、年轻人放肆青春的舞台。日落月出时分,就是火把的世界。除了轮胎、破布、煤油这些随手可得、随做随用的东西,有点技术含量就是梧桐树的圆球了。

无论平日里多么严苛的父母,都不会拒绝孩子的这个请求。提前一周,选择将熟未熟、略带青色、干湿适中的圆球,浸泡在盛放煤油的瓶子里,拧好盖子,静等时光。中秋节当天,取出圆球,火柴一点,蓝色的火焰附着其上,又好像完全没有接触,绚丽又迷幻。用细铁丝穿上,悠起来就是一个火环;两三个一起,双手合作轮番抛起再接住,绝对有范。

这几乎是唯一的机会,梧桐可以像其他树一样,有人仰视、给人快乐,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许多梧桐树的圆球尚未成熟就惨遭荼毒的基础上。反正熟了也没地儿发芽,发芽也注定被拔除。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