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文 李松涛/图
抬花轿
猫蛋敲盆 狗蛋吹哨
我举棋子往后瞧
架着花花坐花轿
一起玩耍真热闹
在旧时的农村,娶亲是天大的事情。那时候,物质生活尚不怎么好,确切说是很差,有很多户人家还是拿鸡蛋去换盐巴,采取以物易物的生存方式。家庭拮据,结婚就相对难一些,长相好一些的男子,娶妻生子自然不太费劲。长相稍微差一些的男子,过了十五岁,家里就开始恐慌了。
一家有女千家求。女子倒不费心,男子就要挤破脑袋去“君子好逑”了。
也许大人们看出了日后的儿子娶亲难,就给孩子们编了一些娶亲的游戏。三五个孩童,最多五六岁,两个男孩四只手呈十字交叉,抬着一个女孩,有人拿盆当鼓,有人拿葫芦瓢当唢呐,一路吹吹打打,夹杂着孩子们的欢呼声,这就是我们常常玩的“抬花轿”游戏。
花轿,是旧时娶亲的必备之物,就好像现如今的婚车。旧时结婚,花轿大不大,几个人抬,在一定程度上,是新郎和新娘面子和地位的象征,可马虎不得。花轿的顶端一般是新郎骑着瑞兽的戏偶,下面依次呈金字塔状排列,比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他们手持武器站立轿子顶端。花轿四角各有瑞兽,可以辟邪,不知道有没有“人生如戏”的意思,要这样一对新人活出最精彩的内容。
我曾亲眼见过匠人做花轿的程序,从木材架构,到喷漆、彩绘、布围幔帐,可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那些程序,甚至不亚于建造一座房子。老城深处,那个做花轿的匠人告诉我,旧时的乡村,娶亲并不是都有花轿,嫁到了穷一些的家庭,就用家中的靠背椅子,下方拴上两只木棍,抬着,新娘坐在椅子做成的花轿上,头顶盖头,这就随着接亲队伍,吹吹打打上新郎家去了。
我想,抬花轿这种游戏也许是基于此种场景,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看惯了这样结婚的阵仗,即便是对爱情还没有太多的感悟,这些仪式感的东西早就心领神会了。
在我的印象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有两件事最让人记忆犹新:一是谁家孩子去当兵,另一就是谁家孩子结婚。而这两样,都要请唢呐班子,敲敲打打,把整个乡村都扮得热热闹闹,一改往日的沉静。
人逢喜事精神爽,结婚更是自鸣得意之时。小时候的我们,都被拉着当过“新郎”“新娘”,我们也在这样的抬花轿游戏中,慢慢成人。真正到了结婚那天,回头想想儿时玩过的那些游戏,不禁莞尔。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有很多东西,都是在游戏中慢慢约定俗成,慢慢形成了规矩,做成了人生的常态。走笔至此,耳边仍能隐约听到孩提时抬花轿的鼓声和唢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