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节】祭祖怀思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兰兰

阴沉的心境犹如天空中飘洒的春雨,雨水打在脸上,不知是雨还是泪。此刻,跪在外婆的坟前,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外婆走了5年了,外公从以前的悲痛与不舍中渐渐走出来,渐渐适应了没有外婆的生活,从以前想外婆了就一个人从老屋走到外婆的坟前,坐在坟前与外婆聊天的状态,到逐渐接受母亲与舅舅们的轮流赡养。

当我还年幼时,每逢放假,父母都会将我和弟弟送到乡下的老家。小麦开始收割时,我会拿着外公递给我的镰刀,在外婆的“短期培训”后跟在大人们后面,学着他们的样子开始割麦。烈日在头顶煎烤,手掌被镰刀磨出小泡,看到一把把金黄的麦秆在我割下来后听话地躺在地上,觉得好有成就感啊!

外公外婆心疼我,就吩咐我和弟弟回去烧水,切西瓜,让我们喝好吃饱后再给大人们送过来。外公看见外婆脸上渗下的汗珠子,连忙把自己的头巾取下来给外婆扎上,边扎边心疼地“责备”外婆:“给孩子们都准备了头巾,咋不给自己也扎一条……”

麦子收到麦场上,石磙碾压后,一粒粒饱满的麦粒子掉落在麦场上。外公带着草帽儿,穿着白汗衫,在夕阳的余晖下,用木锨将麦籽高高扬起,晚风吹走了飘落的麦壳儿,落下干净的麦粒……那个场面仿佛就代表了“丰收”两字的含义。外婆围着碎花围裙,手执麻布口袋,将外公扬干净的麦粒装进去,那装满麦籽的口袋在麦场上站立成一排胖乎乎圆滚滚的“口袋兵”,等待着主人们的检阅。夕阳沐浴着两个人推着满满一架车粮食的画面,拉出温馨修长的背影……

那些暖暖的场景是外公外婆带给我和谐幸福的最初画面。后来,上了年纪的外公外婆种不了地了,土地转给邻居们,他们俩则被母亲和舅舅们轮流接到各自家中。饭桌上,外公夹的第一筷菜肯定是夹到外婆碗里;吃过饭大家在一起唠嗑儿,外公肯定是牵着外婆的手挨边儿而坐;过年了,母亲要给他们二老添置新衣,外公会叮嘱母亲:“我有衣服穿呢,省下钱给你妈买件儿新衣服吧……”

《诗经》有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外公外婆感情是如此深厚,才使失去了外婆之后的外公像没着没落的孤雁,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与回忆之中。家人与子孙们给予的关怀和孝敬,可能永远无法代替外婆的照顾与相伴。所以每逢过年,外公必然要回到老屋,回忆与外婆在一起“你烧柴火我做饭”的烟火生活,看一看墙壁上的老照片儿,坐下来点一根烟,找一找外婆留下的影子……不知年轻时,外公与外婆有怎样的约定?是要牵手一生,永不分离吗?那么,远在天边的外婆,您“狠心”地离开之后,外公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您知道吗?看到外公絮絮叨叨地跟我们念叨以前的往事,时而兴奋时而失落的神情,我想说,外婆,您与外公一起白手起家、相敬如宾地牵手半个世纪,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相夫教子,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效仿的楷模,也在村里村外树立了幸福家庭的典范。您走时,外公的心也早已随您而去了……先走的外婆,您真的是好幸运好有福气!对于外公来说,每逢年关,回到老屋睹物思人,又是何等心痛甚至是残忍!

天堂中的外婆,您贤良淑德,知书达理,值得拥有这份笃定与钟情,足矣,幸矣!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