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回访利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曾经青春年少,再见已是暮年

上海知青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回访利辛

417369D04E817E5BD0FB541387A8E274

回乡访问的知青们合影留念

AE6B8D35E3CD7938510D728622B933ED

柱子上的标语都是饶慧梓写的,他正在跟同伴解说当时写标语的情景

4月16日,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利辛县阚疃镇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五十年前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利辛县阚疃镇各村插队的上海知青。

当初十七八岁的少年如今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一行18人分别从上海甚至海外赶来,缅怀过去,喜看今朝,来到他们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激动万分。看到当年他们亲自参与开挖的茨淮新河如今风光旖旎,水利枢纽已成为国家3A级水利文化风景区,特意从英国赶回来参加考察团的王利老人很用心地在船闸拍照,65岁的她看起来依然风姿绰约,优雅知性,当时年仅17岁的她是年龄最小的下放知青,她父亲是建设阚疃船闸的总指挥,如今他们都在英国生活。王利告诉笔者,在船闸拍了好多视频和照片要发给老父亲看。

在参观古镇老天主教堂时,看到柱子上油漆书仍留存当年的标语,今年刚好70岁的饶慧梓老人非常激动,他说这些标语都是1969年底他与一个女生武蓉蓉一起写的!他们都在谷圩村同一个生产队插队,他还是当时谷圩乡的广播站长,写得一手好字。他激动地抚摸着这些油漆斑驳的字迹深有感触地说:“当时的大礼堂窗户上玻璃都烂掉了,我们当年都是心潮澎湃地加班加点赶写这些标语。”

当年往柱子上刷油漆,帮忙搬梯子的谢诚明老人也是特意从加拿大赶回来参加此次活动的,他常年旅居海外帮助带孙子,今年刚好也是70岁的他现场与武蓉蓉视频,当年青春年少如今已是暮年的这些知青们都围上去说着笑着,眼里都是泪水……武蓉蓉因为在家带孙子没有过来就不停地在群里发问,谢诚明老人说:“一直想回到我的第二故乡阚疃来看看,是我十年前刚退休时的最大愿望,但是一直没有成行。多年没有回来过,这里变化太大了,甚至找不到原来的村庄和道路。这次看到阚疃知青群里有消息要回阚疃,我就立即联系他们帮我订了车票,我让他们一定等我一起,我第二天就从加拿大飞了回来!太激动了,我们发到群里的视频,那些没回来的老知青都随时观看讨论到夜里两点还没结束,让我们回上海后作专题报告会呢,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他们的最大心愿也是回到实地看看第二故乡的变化。感谢阚疃镇政府的帮助,让我们得偿所愿,希望有机会也为第二故乡出点力,有机会还会再回来看看。”

当日下午,他们各自到了当年的知青点,看到农村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都非常开心,与村民拉家常,诉往昔,话今朝,相聚总是太匆匆,临别时与村民依依不舍,合影留念……

临别时,此次活动的组织者、现年67岁的施玲老师从复旦大学退休后更是非常关注阚疃的变化,她深情地说:“阚疃是我们的娘家,这一次我们重温青春岁月,来故乡走一走看一看,看看乡亲们,看看故乡近五十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和我们当时离开时完全不一样。我们真诚地感谢都仲来老书记的接待,尤其感谢已故的戴干书记当年对我们的关照,感谢这块土地的纯朴父老乡亲。我们感谢为改变这块土地富裕而付出努力和贡献的干群,如果有机会,我们还要回来看看!” (何彩云)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