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松
终于踏上了延安朝圣之旅,这是我早已梦寐以求的夙愿。虽几经辗转,终于成行,心里何等欢欣,自然溢于言表。
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对贺敬之写的《回延安》耳熟能详,曾经背诵了一遍又一遍,沉浸在深深的崇敬和仰慕之中,久久不能释怀。也曾读过很多关于安塞腰鼓的诗行,更曾听过很多关中秦腔粗犷豪放的歌唱,但对于延安这个如此神圣,亦仿佛是高在云端的地方,我竟然一直未能奔赴现场,献上我的顶礼膜拜。
是的,始终是未曾谋面,始终是犹抱琵琶,始终是隔江观花。曾经,无数次在书本上读她,读之、敬之、思之、恋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终于有缘走近她,仰视她的内涵,端详她的面庞,吮吸她的气息,抚摸她的沧桑。今天,终于可以与她促膝而坐,“执手相看泪眼”,倾诉我的仰慕和暗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再读!
当高铁在陕北大地上呼啸而过,扑入眼帘的尽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山岭地貌,逶迤蜿蜒,连绵不断。八百里秦川的恢宏气势,黄陵青柏的古韵,巍巍高原的白云蓝天,曾经在梦里似曾相识的这些,让我曾经喧躁的内心霎时沉静、肃穆起来,我也陡然读出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尊严。
来到了圣地,正值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桃花灼灼,松柏苍翠,白杨葱郁。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飘荡,《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悠扬的歌声在春天的笑靥里放声歌唱。这是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来到延安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次旅程。我顿时感到眼光不够、心神不足,因为我的思想很浅薄、我的悟性很愚钝、我的文字很枯涩。所以,我睁大了眼睛,打足了精神。于是,我就格外珍惜在这里的分分秒秒,也格外珍惜这里的一丝一缕、一草一木。
当我登上久仰的宝塔山,情不自已,绕着塔座环行三圈,踟蹰又徘徊,不忍离去。恰巧,这个时候,那首熟悉的《信天游》又嘹亮地唱了起来,高亢的音符欢快地跳跃起来,我的思绪也飞了起来。我在天籁的旋律中仰望这座让我们梦绕魂牵的宝塔。高入云霄的宝塔,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显得异常庄严、冷峻、威武,似乎在掷地有声地宣告着当年血雨腥风、泥泞坎坷的革命之路和一代伟人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时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超人智慧。其凛然风骨和浩然正气也在昭示着“中国必胜、人民必胜”这一朴素而又必然的历史长河的大势。在杨家岭,看着垂垂老矣的窑洞和斑斑驳驳的墙壁,就像一部古老泛黄的史书,缓缓地掀开书页。细细品读之时,我们怎能忘记主席深夜凝眉苦思、奋笔疾书的身影,又怎能忘记主席在窑洞外、在小石桌边,与陈嘉庚、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爽朗而又风趣幽默的侃侃而谈。他们谈的不是叙旧话新,而是一个国家的前途、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崭新的世界!又怎能忘记中共七大在这里发出穿透历史、振聋发聩的呐喊,为中国革命点明了高高的前行的灯塔?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信夫!
我们也有幸来到了梁家河。这一天,下雨了。“天街小雨润如酥。”天地是湿漉漉的,我的心情也是湿漉漉的。在梁家河,我再一次熟读了那个从少年走向青年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的山山水水,一切显得清新自然而又生机盎然。我想起,当年的总书记在别的知青陆续回城的时候,他不但不急不躁,反而立志扎下根来,干得越来越津津有味,甚至在这里入党,并当上了党支部书记,把自己深深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我也想起,总书记当年在这里曾经写过的十份入党申请书和八份入团申请书,青少年时代的他,对我们的党和我们的事业,就这样坚定决绝,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念兹在兹,今我来思。是什么力量,使得在青年时代的总书记就有了如此强大的政治定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崇高的信仰,那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关于信仰、关于初心,在这里逐一得到正确答案。
很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奔跑,一直在前行。我们一直都在踌躇满志地追逐着。可是,我们在努力长高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比如理想,比如信仰。诚如纪伯伦曾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果然如斯?此时此刻,我们真的需要安静下来,需要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何方?基督徒尚且需要每周前往教堂,做一次礼拜、诉一次忏悔。我们呢?我们多久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关于理想和信仰的问题了?我们一度空虚的大脑,真的需要精神之源的滋养、培护了。
我们来到延安,就是为了寻根,为了朝圣,溯而求之,中国的理想和信仰在这里;就是为了追思,为了传承,水而洎之,我们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归宿和灵魂的皈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是“格物致知”的起点。
雄关漫道,登高远眺,望尽天涯路。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诚惶诚恐,深感责任重大;遥想诗和远方,我们义无反顾,唯有不辍攀登。有了延安精神的激励和鞭策,我们就要“仰天大笑出门去”,求大学问、书大文章,牢记初心,肩负使命,去耕耘、去拓荒,去披荆斩棘、开辟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