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把大周打造成亳州的后花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杨华是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党委书记,今年61岁的他仍旧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20年来没睡过一次囫囵觉。正因如此,他得到了群众的信任,顺利实施了全村土地流转,规划建设了新农村,并带领全村群众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榜样。

图说:杨华向记者介绍大周旅游资源

杨华向记者介绍大周旅游资源

土地流转水到渠成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谯城区十河镇大周生态旅游村更是迎来了繁花盛开的美丽季节。沿途一路进村,两侧绿树成荫,田间,各种林用苗圃、白芍、牡丹、蔬菜大棚等基地,呈块状连片分布,一块一景,景景如画。

“目前,我们大周村共7000余亩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出去,不仅如此,还带动了周边6个村庄的土地流转。”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党委书记杨华说。

与其他地方不同,大周村的土地流转几乎没有遇到一点阻碍。用杨华的话说就是水到渠成。这还得从杨华刚当选为大周村委会主任那年说起。当时,农村最大的难题就是农业税的收取,大喇叭吆喊坏了嗓子,农业税依然收不齐。

为了解决此问题,杨华与村民来了一次彻夜长谈,按照村民的条件,只要杨华能让他们的土地年收入每亩增加100元以上,他们就愿意主动缴纳农业税。经过多次外出联络,杨华最终与烟草公司、种子公司等单位达成协议,动员村民按照对方模式订单为他们种植烟叶、麦种、棉花等。当年村民人均增收便达500元,农业税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2001年国家取消了农业费,杨华又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并带头建阳光温室大棚。这种模式下,大周村的人均收入超过了5000元。“从此以后,村民们对我就特别信任。当我提出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当基地,并分析可以带来双收入时,村民们二话没说,一致同意。”杨华说。

农村村民变“城市人”

白墙红瓦、绿植环绕,健身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来到大周新村,宛若走进一个小别墅区,一栋栋现代风格的三层小洋楼很是别致。 正在家里打扫卫生的周治龙老两口乐呵呵地说:“你看,我们住的地方可跟城里差不多!当初听杨书记的,可算是听对了。”

周治龙有三个儿子,原来的住处是三间小瓦房,位于村旮旯里。每到阴雨天,村路上就灌满了泥水,车子进不去,人出不来。随着儿子慢慢长大,面临结婚盖新房。但周治龙宁愿把老房子扒了重建也不愿意到统一规划的新村建房。因为规划处有他家的土地,他是怕被占用了以后影响自家的长远利益。

“新村是2010年建起来的,在此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为了解决占用土地这道难关,我将全村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并把新村建设用地单列出来,这才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杨华说。

据悉,为了控制好私搭乱建行为,杨华连续7年愣是没让群众建一间房,这也为新村建设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基础。当年,经过统一规划,杨华把原来的7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中心村,全村掀起扒旧房建新村的热潮。2012年,新村405户新房正式落成,搬过去的群众过上了城市人的社区生活,新建成的大周新村也被列为首批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乡村旅游鼓了腰包

2014年,杨华依托中药材基地优势,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很多村民甚至认为杨书记有些异想天开,就连企业基地的老板也这么认为。

“我们大周先后引进了7家企业,他们发展的有大规模的苗圃、芍药、牡丹等,资源丰富,另外,亳州周边人口众多,一旦乡村旅游发展好了,会非常火爆。”心中已经有底的杨华并没有放弃,而是多次组织村干部、企业负责人等一同到山东沂南、阜阳八里河、合肥三十岗等地考察,慢慢动员他们开挖大周的旅游潜力。

2014年5月,大周首届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草草开幕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在一切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产品都不太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竟吸引了那么多的人前来。“到处都是人和车,走到哪堵到哪,所有的饭店爆满,卖茶叶蛋和凉皮的小摊贩,每天收入几千元……”杨华说,眼前的一切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想法。

第二年开始,大周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资源慢慢得到开发,村民们开始转型发展观光采摘农业,一些入驻的企业开始转型往吃喝玩乐一体化方向发展,润耕天下、杭州四季花海、世外桃源等旅游资源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首选之处。

近年来,大周村平均每次芍花节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拉动消费2500万元以上,大周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可览、可游、可居”的自然生态旅游环境。下一步,杨华准备继续加大投入,做全村大规划,将旅游与养生相结合,把大周打造成全国乡村旅游亮点,打造成亳州的后花园。 (记者 郭玉岩 文/图)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