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在,不关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超凡(50后)

中国有俗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原因嘛,因为它“太智慧”,“一宝”的含义又太过复杂,怎样理解呢?是宝贝应该珍惜呢,还是因为其价值而珍惜呢?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老人的大不敬——与老一辈养育后辈付出的艰辛相比,这种想法太过功利了。

我比一般人幸运,生母已年过八旬,依然康健。

说康健也不尽然,老年人嘛,头疼脑热、小病小灾的都是常态。母亲在乡下教书几十年,退休后,不愿意离开她的村庄,而我们大多在城里居住,怕她在村上孤独,她反而说进城后孤独——一村的乡亲,三里五里都有教过的学生,时常一起打个“卫生麻将”,在田野里挖个野菜,大家多有照顾。而进城呢,除了儿孙几张忙碌的脸,其余都是麻木而生疏的面孔,不仅有代沟,而且那一代老人待人接物的亲厚,也与今天城市里互相防范、时有欺诈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她自承:在乡下自己家里生活自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是孔子的时代。现在,交通与通讯的手段已十分的发达,“千里江陵一日还”都属小菜,所以,母亲住在乡村,我还是不担心的。

不担心不等于放心。几年来,母亲在乡下生过几次病,很叫人挂心。三年前一个春天,我和儿子一家正在乡下欣赏芍花,言笑晏晏之时,忽接母亲电话,说身体不舒服了。幸好自己带了车,立马赶回,拉到医院,查出肝功能有些问题。医生询问,才知是服药所致。母亲膝盖疼,吃了一些止疼药,没顾及到会损害肝功能——及时用药保肝,治疗一个礼拜,一切才正常起来——母亲依然不愿意进城居住,又回到了她的村庄。

前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又接母亲电话,她声音颤抖,一听就病得不轻。急忙联系救护车,又请村子里的亲戚先去照看——等救护车的空档里,亲戚来电,病情缓解了。刚巧救护车还没到位,就开了自家车急赶下乡。这次住院一周,才康复出院。

出院后的母亲依然坚持住在乡村——说老实话,村庄看着还是那个村庄,但已不是那个村庄了:村中吃水的几眼老井早已填埋,环村四周的“海子”早已干涸,那些芦苇、莲藕、鱼虾早已绝迹,大树罕见,年轻人稀少,水坑全部污染,村中癌症病人不断——除了一些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熟悉的乡亲面孔,“乡愁”,其实还向何处可寄?

古云:“以顺为孝”,母亲不愿进城,我也不忍拂老母之意,因为我自己也步入了老年行列,自然明白母亲的心理活动,那是一种追求尊严、不愿意拖累儿女的心态。

乡下就乡下吧。

好在母亲在大家的劝告下,居然认真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发微信了,这样一来,在群里发个声音什么的,也就拉近了空间距离。

但说实话,心里还是踏实不彻底,这不,每天的夜晚,我都开着手机,哪怕有销售的骚扰电话侵扰好梦,我也不敢关机。

老母在,勿关机。这是一条铁的纪律啊!

(责任编辑:bzbszff)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